会馆,远去的记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7期 作者: 段丽 

标签: 亳州市   历史拾遗   

最喜在明清笔记中寻找家乡的足迹:“亳之地,为扬豫之冲,豪商巨富比屋而居,高舸大连樯而集。”这是康熙年间文人钮锈在《觚賸(gū shèng) 》的文字。想想看,商贾云集,高舸连樯,该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各地商人皆欣欣然联袂而来,亳州城中会馆林立。而古老的县志也在一页页间诉说着这座古城一度繁华的往事。

离家已经十载,乡俗不再遵循,但乡音却不敢忘却:“出门莫怕,只剩下一吊钱,还能盖座‘花戏楼’呢!”说者有心,听者知意,家乡的孩子哪一个不是听着“花戏楼”的故事长大的呢?“花戏楼”,也就是亳州的山陕会馆,相传为鲁班相助而造,砖雕、木雕、彩绘皆美奂绝伦,所以又被称为“花戏楼”。在它的故事里有两位主角,一个是山西商人王璧,一位是陕西商人朱孔领。顺治年间,两人落难一路讨饭来到了这里。此时正值腊月二十九,家家关门闭户准备过年,幸得一位老人相助了一吊钱并给了一句话:“二位啊,这点钱会吃的能吃一辈子,不会吃的只能吃一阵子!”一语点醒梦中人,两人填饱肚子后当即决定用剩下的钱捏些泥塑,趁过年做点小生意。没想到一个正月下来,竟小赚了一笔,于是又合伙因地制宜做起了药材生意,最终发家致富。而富贵之后,二人不敢忘本,领头兴建了这座“山陕会馆”,以备同乡同业之间一方有难,八方相助,所以家乡的老人们常拿它来教育子孙:即使历尽艰辛,也不要轻言放弃。

我自小顽皮,最喜嬉戏,“花戏楼”由于离学校较近,长期是我和玩伴们的聚集之地。仰头即可看到铁旗杆高耸入云,无法不让人遥想当年山陕商人的豪气。“花戏楼”的巧夺天工,足以让人眼花缭乱,无论是“郭子仪上寿”、“李娘娘住寒窑”,还是“三英战吕布”、“诸葛亮借东风”,块块砖雕,幅幅彩绘均让我们充满兴趣。但也许就是因为花戏楼的绚丽夺目,我竟忽略了另外一个地方的存在,那就是其附近的江宁会馆,我们几户人家聚居的院子。江宁会馆的庭院很大,青石板的地面格外清凉,后院还生长着一棵参天楮树,茂密的枝叶下终日回响着啾啾鸟鸣。也许是因为生长于此,我竟没有留意到那座孤伶伶的戏楼的格局竟同“花戏楼”一模一样,只是少了绚丽的砖雕彩绘。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里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庭院——然而,直到这里要开辟成景点,我们因此搬家时,才注意到它的不寻常。

墙上的石灰被刮开了,一块块石碑露了出来;一直杂草丛生的后院被打扫干净,原来后面还隐藏了一座不为人知的大殿。那些碑文记载了这座会馆的历史:“吾乡在外贸易经营,迹满天涯,而于此为尤夥者也。……而异地相逢,□得视同秦越,于是乎乡祠会馆之设以为聚会联络之所。”原来这就是“江宁会馆”的由来,江宁商人的聚集之地。而接下来的碑文则让人黯然伤心:“小黄旧有江宁会馆,兼置义地,以备同乡之卒,于是者作为幽栖之所……“同乡之卒”、“幽栖之所”,原来出外经商并不代表着金满箱,银满筐,更多的还有离乡背井的艰辛、魂断他乡的苦痛,王璧、朱孔领二人不也差点在大年夜饿死街头?所幸有会馆即有同乡,有同乡处即有援手。几块石碑上还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当年商人们的姓名、商号和捐款的数额。随着岁月流逝,有些文字已经模糊,但不难想象当年江宁商人踊跃捐款的盛况。也许,他们已经将这里当作了自己在外地的另外一个家园,所以才会将匾额题为“钟山”、“分秀”,期待将江宁的钟山秀丽,分到此处来。所以,我惊奇地看着江宁会馆一点一滴地被还原成它原来的面貌,不同于山陕会馆的绚丽,它是如此清新而雅致。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