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骨骼能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4期

标签: 有问有答   

特约专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何嘉宁

人骨遗存是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遗物之一,在解读古代社会以及了解古代人类生存状况的考古学研究中,这些骨骼和牙齿能够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呢?

2007年8月,河北省某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地的发掘在酷热中紧张地进行着。工地的一角,一座唐墓正在清理中。墓葬不大,随葬品也很少,但逐渐显露出来的墓主骨架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先暴露出来的是一个头骨和一个右肱骨,但随后又出现了另一右肱骨,它说明这是一个双人合葬墓:人骨骨骼纤细光滑的是一具40岁左右女性个体;另一具人骨则很粗壮,代表一名40-45岁男性个体,他们生前很可能是夫妻。奇怪的是,清理好的两副骨架并非通常合葬墓那样并排平躺,而是以奇特的姿势上下叠压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查看现场,我们会发现位于下层的男性个体的头骨滚落在了他右上臂的旁边,而且其右侧顶枕骨上有一条约10厘米的纵向砍痕,砍痕整齐光滑,贯穿骨壁,其后段还有骨裂痕迹。如此严重的刀砍创伤,明显是其死亡的直接原因。原来这个合葬墓并非是正常死亡后的正常埋葬,而是暴力冲突导致异常死亡之后的结果,头骨被砍裂的墓主尸体难以正常摆放,可能是别人匆忙埋葬他们的时候,两个墓主的尸体被很随意摆放,而使他们叠压在一起的。

其实,古人对死者的埋葬方式五花八门,既可以是有意识的埋葬(即墓葬),也可以是随意丢弃而埋藏在地层或灰坑内,不同的行为是对古代丧葬习俗及当时社会生活、文化的直接反映。人骨鉴定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诸如人骨解剖部位、数量、所代表的个体数量、性别、年龄、身高以及可能死亡原因等等,对了解和还原历史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清理这座唐墓的同时,在其不远处的一个灰坑内也清理出另一副不完整骨架。这副骨架显得非常瘦小,其颌骨上的牙齿甚至还没有完全萌出,我们推断死者是一个少年。灰坑是考古学的术语,一般指古人用的垃圾坑,它作为考古遗址中一类最常见遗迹现象,并非像墓葬那样是与丧葬直接相关的,少年骨架出现在灰坑内,表明他是死后被随意丢弃在这里的。让人感兴趣的是,这具人骨的顶骨、枕骨明显肥厚,而且厚度超过了正常厚度的50%;其表面出现很多小孔,骨骼内的骨松质都已经暴露出来了。而在眼眶内的顶部,这种疏松的骨质甚至突出到眼眶内,给人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这种现象是一种疾病吗?它们有什么含意?

责任编辑 / 张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