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路145)仁济医院
西医来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5期

标签:

从明末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医在中国人眼中一直存在谬解。比如,有学者认为信天主教的人脏腑不全,才能以西医之法疗治;有人因为对手术的抗拒而宁愿相信西人“好食小儿”、“刳死人睛,作炼银药”。然而,西医在上海的登陆却几乎没有受到东西方文明之冲突的影响,要究其原因,我们不妨读一读沪上第一家西医院——仁济医院初到上海的故事。
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仁济医院的住院部收费处,他们的管理模式是今天医院的样板。

走进上海仁济医院浦西分院的大门,您会看到一座七层楼的赭红色老房子,这座旧楼不但没有现代医院的派头,似乎也不够沉厚,不像那些明显带有古典建筑风格的老屋,载着历史的积淀,可以赚些当代人的敬仰。这栋楼是1932年经过扩建的医舍,朴素而实用,这就是她的历史、她的内涵。不过,坐落在山东中路145号的这座老房子,她的历史可不止七十余年;仁济医院的故事从166年前就开始了,一位英国传教士在刚刚开埠的上海滩建起了上海第一家西医诊所,那才是仁济医院的前身。

图为今天仁济医院的浦东新址。

“平民诊所”的魅力

在讲述这个诊所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宫廷秘闻:话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突然患上疟疾,御体危急,可惜各路名医束手无策。适值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人将刚从南美传入欧洲的“金鸡纳”敬献给中国朝廷,号称专治此疾,于是几位大臣找来患者试用,发现确有特效,皇帝这才亲服,果然痊愈。这金鸡纳便被奉为“西洋圣药”。康熙皇帝对于西医的初次尝试成功后,又因为“心悸症”和“上唇生瘤”接受过两次西医医治,效果都不错,遂对西药西医产生好感和好奇心,特地召法国传教士入宫给他讲授西医学甚至人体解剖学的知识。

在中国这个王权社会,皇帝对西医的接受在西医发展史上可谓是相当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一百多年以后,中国最南端的海禁放开,美国人伯驾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博济医院,但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最初的工作就绪。第一天却没有人前来”,为此他也曾通过广州商人联络地方官来医馆看病以扩大影响。基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要推广他们的理念,走上层路线大概是首选。最早来中国落脚的传教士们也正是在得到皇家的认可后,才得以传播数学、天文学等西方科学思想的。但是,近代西方医学在上海的登陆,却体现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种风光。

1844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身材魁梧、鼻梁高挺”的英国传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在上海大东门外南道的民居中租了几间平房,开办了上海第一所提供西医医疗的诊所。没有记录证明雒氏曾努力争取上海官方的支持,但是提供免费医疗的小小“雒氏诊所”却几乎在一开始就得到了最底层民众的接受甚至拥护。

责任编辑 / 康晶  图片编辑 / 汤剑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