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藤萝的前世今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5期 作者: 范亚昆 

标签: 北京市   岩壁画   古迹探秘   

寄情于藤萝花的透视技巧
顺圣命而为之的中国意境
经过229年的慢慢风尘
终于等到了
鲜艳怒放的涅盘
修复完毕、准备回贴的藤萝画绢鲜艳生动。

倦勤斋西四间的北墙上画着一处春日宫殿的景致:院落中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断,妖艳的牡丹正透过隔断里的缝隙吐露芬芳,隔断的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月亮门外的庭院中,优雅的丹顶鹤正在梳理羽毛,高处两只喜鹊翩翩起舞、互送款曲……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平和的小康景象。更绝的是画里的月亮门与南墙内搭建的月亮门正相呼应!这张画采用的是西洋传教士带入宫廷的焦点透视画法,深远感和层次感都很强,站在画幅前会让人产生想穿越月亮门走入花园的感觉。

北墙上的画,是倦勤斋通景画的一部分,另外两部分一是西墙上所绘的蓝天、白云以及隐约可见的西山远景,一是天顶上所绘的藤萝架与藤萝花。说到极富神趣的天顶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书画修复专家曹静楼显得非常激动。他介绍说,倦勤斋西四间的整个顶棚被画成了一座藤萝架,架上爬满了藤萝,藤萝正盛开着蓝紫色的花朵。藤萝花完全以色彩塑形,不见线条的痕迹。站在屋宇中央抬头向顶棚望去,藤萝架上的一朵花好似正悬在你的头顶上一样,这时如果视线落向四周的话,又会发现那些花朵慢慢变成倾斜状,最远处的花朵几乎是“躺”着开放的样子。但是当你站在这个点上向更西边的戏台方向看去,那些藤萝架上的花朵又是朵朵下垂、摇摇欲坠的样子。“绝了!”我不禁轻声惊叹。

很明显,这里的天顶画采用的透视画法来源于欧洲,而清朝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着,有些殿、斋内的天顶画为“供奉内廷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绘制”,从材料和其他手法上来看,倦勤斋的藤萝画又部分地表现出中国画的风格,由此专家推测:倦勤斋内通景画的大部分,是出自郎世宁的徒弟、中国宫廷画家王幼学等人之手。

令人惊艳的通景画
倦勤斋西四间的天顶和墙壁上,画着连成一体的一幅景色,聂崇正称之为天顶画与全景画。从仙楼宝座的位置向西北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天顶画里的藤萝架和北墙全景画里的隔断衔接得非常严密,好像藤萝架正是搭建在隔断之上,而天顶画里的藤萝枝叶也蔓延出现在北墙的画中,整体营造了室内庭院般的感觉。

皇帝与洋画师

倦勤斋的画为什么要采用来自欧洲的画法?是乾隆尤爱西画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郎世宁。郎世宁,原名Guiseppe Castiglione,1689年7月19日出生于意大利北方城市米兰。这个西方人远道来华,在中国以宫廷画师的身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曾是个以西方绘画闻名的画家,来中国后深得乾隆的喜爱,被任命为御前画师。有趣的是他与乾隆的美学思想屡有冲突,在作品中只好时而坚持、时而妥协。很难说皇帝与洋画师在艺术上的品位之争究竟谁胜谁负,但其结果是使中西合璧的画风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于宫中。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