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江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5期 作者: 范亚昆 

标签: 北京市   历史拾遗   

1771年倦勤斋开始修建时,
乾隆经历过四次南巡,已是六十一岁老人。
他曾不顾南橘北枳之嫌,
在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仿建多处江南名胜。
对这个晚年愈加铺张的人来说,
退休养老之所,更不会简单对待。
竹叶婆娑、竹影斑斑是乾隆花园常见的风景。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李少白

据《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就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做先期调查。而讷亲很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把苏州虎丘说成一个大坟堆、把苏州的河道描述得臭不可闻,期望乾隆就此打消南巡的念头。可是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浩浩荡荡的南巡队伍还是从紫禁城出发了,并由此开始了前后6次、断续绵延33年的江南巡游。为什么乾隆对江南如此情有独钟,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呢?

乾隆皇帝喜欢下江南,也许是由于文化上的原因。江南既供足了清廷的赋税,也在文化上让皇帝敬仰。清朝的皇帝从6岁起,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开始一天的功课。这样的勤勉,来自于祖上民族文化薄弱的危机感。于是,一个朝代的皇帝几乎个个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也许正因为本民族的文化薄弱,满洲人入主中原后,如同糖溶于水中,被汉文化完全吸纳。他们大多努力尽责,少有平庸之辈,个别人已至内圣外王之境。当帝国的众多普通文人正在科举的漫漫长路上跋涉时,他们的帝王,或许正在深宫之中跟洋人学解几何题。然而,祖上沿袭下的此种危机感,掩盖了一种不易觉察的不自信,纵然皇帝在深宫中研习自然科学,在很漫长的时代里,也并没有为民间打开这样一扇门。因为单是琳琅满目的汉族文化已经够皇族慢慢消化了。

而江南正是汉文化最为根深蒂固的地带,当大部分国土都接受了清人统治时,这里的人仍然负隅顽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让皇帝们心有余悸。纵然几代清帝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融入了汉族国土,仍然对此地有敬畏之心。从清代前期到乾隆朝,社会稳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文人辈出,入仕者颇多,尚文学艺之风盛行。而文化重地上不可避免的自由风气,又让皇帝不得不揪心。此外,江南的河工水利之事,自康熙起就受到极大重视,可以说是皇帝南巡第一要务。

“金瓦金銮殿,皇上不坐殿”,乾隆六下江南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讲到乾隆南巡,百姓会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后世;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臣僚,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唯一可以证实的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江南。去的次数多了,耳濡目染,深宫中就渐渐被皇帝的江南情结染上了特殊的色彩。从日常用物到庭院格局,甚至皇帝在深宫歇息时假扮前朝文人士子的游戏,都可看到这个地域的影响,倦勤斋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