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鲈盐豉的诱惑
标签: 历史拾遗
常常有人出题,让我写一点关于中国文人与吃的文字,我想这个题目着实难写。首先是中国文人的概念本身就很难界定,文人或文化人历来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文化程度和出身的划分,又有着入仕与不仕,富贵与贫贱,得意与失意的不同境遇。尤其是隋以后的一千多年以来,科举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晋升仕途的机会,文人这一社会群体就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了。其次是口腹之欲人皆有之,文人也是人,焉能例外。
饮食之道,说来也极为简单,正如《礼记》“人饥而食,渴而饮”那样直白。但是如何食、如何饮,往往又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操。
对于“君子远庖厨”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历来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以至曾成为批判的对象。比如在三十多年前的荒诞年代,甚至说“君子远庖厨”是看不起炊事工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追求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现在看来很可笑,可那确是事实。也有人说,“君子远庖厨”是说君子不要沉湎于对饮食的欲望和追求。其实,“君子远庖厨”的意思是说君子最好不要看到肢解牲畜那血淋淋的景象,也就是类似“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一种回避,大抵不视则不思,不思也就食之安心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应该是指对饮食的恭敬,对生活的认真,对完美的追求,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毫不冲突。
说到文人与吃,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文人实在是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