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打造的钢琴
标签: 博物馆记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王开罗像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一阵嘈杂的广告过后,收音机里忽然流淌出了一段美妙的钢琴旋律。这段旋律犹如盘古大帝开天辟地的巨斧般,让他有一种穿透心灵的震撼。那一刻,他萌生了让正在咿呀学语的一对女儿学习钢琴的梦想。
四十年前,王开罗和妻子两人的月收入才六十多元钱,而买一架最普通的钢琴也要1500元左右。冥思苦想了许久,一个疯狂的想法突然在他脑海中迸发了出来——自己做钢琴。
然而怎样才能造出一架钢琴呢?梦想催促着行动,尔后的日子里,王开罗一趟趟地往文化宫、歌舞团等单位跑。他知道只有这些单位才有钢琴,然而钢琴又是稀罕物件不肯轻易示人。起初,他还打着切磋音乐的名义,但日子久了工作人员还是将他赶了出来。于是,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一次次乔装,改扮成修水管、掏马桶的工人混进去,只要一有机会便趁人不注意打开琴盖,描画钢琴图纸。
图纸绘制得差不多了,他又从废旧轮胎里找来钢丝,做成琴弦;用家里闲置的木板和门条,做成钢琴的骨架……可是,当做到钢琴最关键的部分击弦机时,他犯难了。标准钢琴击弦机上有8000多个零件,他一周最多做10个零件,照这样的速度,仅仅做钢琴的击弦机,就得花将近20年时间,到那时女儿都20多岁了,早就错过了学琴的黄金时间。为了赶时间,他决定先做架简易钢琴,标准钢琴有88键,而他的简易钢琴只有66键。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