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福”字 的来由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2期

标签: 有问有答   文化符号   

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墙壁上、家具上贴“福”字。那笔划粗犷、字体敦实的“福”字,写在一张张大红色的斗方纸上,有的旁边还印有云锦纹、双龙、寿桃、万年青、牡丹花等吉祥图案,看着是那么喜庆、那么有“年味”。为什么过春节要贴“福”字呢?

仔细想来,“福”字斗方其实是介于年画和春联之间的一种形式,而过春节贴“福”字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和宜春贴。

东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中说: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桃树的东北枝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由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两位神人把守,对于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捆住喂老虎。黄帝据此创造了驱鬼习俗:“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也有记载。可见在汉代,每到除夕之时,人们都要在自家门前立桃人,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悬挂苇索,起到“御凶魅”的作用。

门神是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门神形象。图为神荼、郁垒的年画。门神几经演变,逐渐被简化的福字斗方所替代。
门神是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门神形象。图为神荼、郁垒的年画。门神几经演变,逐渐被简化的福字斗方所替代。

由于桃人制作比较复杂,汉代以后逐渐以桃木板代替,如南朝梁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在桃木板上写上祈福禳灾的文字,或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就成为了桃符。这种桃符至宋代时还流行,如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皇朝岁时杂记》中记载:“桃符之形制,以长二三尺、宽四五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画以狻猊白泽之类,下书左神荼、右郁垒,或写春词。”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