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老师的假道学面孔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5期 作者: 胡忠良 

标签: 秘档   

康熙初年,鳌拜跋扈,排挤同僚,蔑视幼主。康熙面对鳌拜的恣意妄为,决心肃清吏治,整顿朝纲,遂于康熙六年(1667)五月,下求直言诏。六月,一个叫熊赐履(1635-1709)的湖北孝昌(今湖北孝感)人便应诏上万言疏,对民情、朝政得失,侃侃而谈,直陈己见。此疏一出,海内传诵,鳌拜恶其侵己,请以妄言朝政治罪。康熙不许,说:“彼自陈国家事,何豫汝等耶?”从此,熊赐履进入了少年皇帝康熙的视野。

熊赐履的理学讲论对康熙帝(上)施政方式影响极深。

康熙七年(1668),熊被升为内秘书院侍读学士。康熙亲政后,熊赐履曾多次上疏,请康熙于临政之暇,接见儒臣,讲求治道,结果得罪鳌拜,被吏部议,熊赐履被降职两级调用。还是康熙亲自出面才保住了他。

康熙八年(1669),鳌拜被除。罪状之一,便是衔恨熊赐履,意图倾害。由于鳌拜当政时,擅作威福,左右朝廷,上下其手,天下没人敢惹,只有熊赐履以侍读词臣的身份,连续上疏论事,侃侃而无所避,从而博得了个勇敢直言的名声,天下传扬。因此得到康熙的信任和重视,九月,他被升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尚书。

康熙十年(1671)二月,皇帝下诏举于保和殿行经筵大典,熊赐履被任命为第一经筵讲师,进讲《尚书》“人心惟危”一节。其原文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箴言,相传是舜传给禹的为君之道。熊赐履认为这是千古帝王传心之要,万世圣学之源。故将此篇作为首讲,并用理学的观点演绎解释。此时只有18岁的康熙,胸怀创业大志,正处于如饥似渴寻求外王内圣的君主霸业之道之时,而熊赐履的理学,正中他的下怀。康熙十分迫切,认为仅是经筵进讲,还不解渴,三月,以“经筵体严时暂”,不利圣学,又命熊赐履为日讲官,每天在弘德殿给皇帝单独讲课。

责任编辑 / 杨飞龙  图片编辑 / 杨剑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