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堆
汉夷融合的丰碑


2008年初冬的一个正午,我和云南省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游有山爬上了马家湾的一个山头。游有山告诉我,20年前,站在这里远眺,那些小山包似的梁堆封土随处可见。如今,云贵高原强烈的阳光仍然烤炙着乌蒙山脉,黄褐色的耕地顺着山势起伏。只是,昔日的那些梁堆,如今已然残败不堪了。
梁堆的故事


昭通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北西南走向的乌蒙山脉从东北部穿过,群山环绕的坝子中,过去随处可见一些隆出地表的土堆,当地人称其为“梁堆”或“梁王堆”。传说,这些土堆曾经是诸葛亮南征时用过的粮仓,也有人说这是蛮将孟获的祖坟。既然曾被认为是粮仓,那也许梁堆的称呼来自于“粮堆”的谐音。但“梁王堆”名称的由来,却不可考。史上记载的梁王,共有70位。坐镇云南的“梁王”,只见于元代,最着名的是自尽殉故国的末代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玉溪境内的滇中第一高峰,便以其名被称为梁王山。这与此处始于汉晋时期的“梁王堆”,怕是扯不上干系。
所谓梁堆,实际也并不是粮仓,而是云南某些地区古代墓葬之上堆垒的巨型封土——也就是百姓俗称的坟头。在云南,这种有巨型封土的墓葬被称为“梁堆墓”,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北部的滇池和洱海附近,其中昭通、鲁甸、昆明、呈贡、晋宁最多。墓葬的形成和使用年代,主要集中于东汉至唐代。这些梁堆,体积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其他地区极为少见。远远望去,密集的梁堆就好像一座座连绵的小山,彼时的显贵身份象征,此时已是自然的奇观美景。
2007年秋天,我随南丝路科考队去昭通,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梁堆,知道了梁堆是什么,也结识了对梁堆墓颇有研究的文管所所长游有山。2008年的某天,我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听起来心事重重。他说,正有上百家砖厂在梁堆取土烧砖,照这样下去,恐怕过不了多久,梁堆就要彻底消失,后人就只能在书本中见到梁堆了。放下电话,我也开始为梁堆的命运担忧起来。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