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现实主义”

对我而言,关于“大跃进”、“文革”、政治宣传画的点滴印象,大多来源于父辈闲谈时的只言片语。在做这期专题时,面对一摞摞“红光亮”、“高大全”式的宣传画,我很疑惑,这能代表上世纪中期中国的美术水平吗?那些亲手创作宣传画的画家,又是否认同自己的作品呢?在北京盛夏的一个午后,我们拜访了83岁的油画家张文新先生。
“那个年代,专业画家也要参与创作宣传画,否则就没有表现的空间。”张先生说。在他的画室里,我见到了宣传画《送瘟神,开炮!》的原稿。当年在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张文新时常接到画宣传画的任务。从接受约稿到交付印刷,往往只有两三天的工夫。这幅宣传画就是他在196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轰逐“瘟神”艾森豪威尔时,应人民美术出版社之约,花一整夜时间赶制完成的。令我惊讶的是,在这幅作品里,我几乎看不到那种模式化的简单堆砌,反而从几笔勾勒中,读到了他在人物表情刻画上的良苦用心。
“即便是面向普通老百姓做宣传,也要尽可能地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是张文新在那个年代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他前前后后画过二三十张宣传画,但他认为,大多数的宣传画不能代表画家的真实水平。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它只要做到紧贴政治形势,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即可,不需要对主题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然而,真正的艺术创作显然不能停留在如此简单的层面上。“深入题材,进一步研究,就会接触到更深刻的东西。”
张文新曾创作过一幅合乎政治要求的《入社去》并广受好评,但他接着又按自己的思考,创作了同一题材的《互助组转社》,结果受到批评。1963年,当大跃进的浮夸风渐渐散去后,他又画了一幅以公社风光为主题的油画《间苗》。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