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有终身制的“非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0期 作者: 范蓓蓓 

标签: 文化遗产   

2011年2月3日,天津津坛辛卯庙会上,表演者正在表演永音法鼓。永音法鼓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商业表演价值,而屡屡出现在庙会等商业场合,与历史上百姓自发欢庆的法鼓截然不同。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李胜利

有一种“春天的味道”,叫做“童子尿煮鸡蛋”,你相信吗?不要笑,这种味道可是入选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几乎家喻户晓。在经历了近10年的项目普查与建立名录之后,老戏曲、老手艺,有些名气的都会被归入“非遗”,大家最熟悉的各地小吃,也纷纷成为“非遗”的一部分。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吸收容纳的过程,而当它变得庞大驳杂之后,问题渐渐浮现出来,比如,“童子尿煮鸡蛋”就是一例,似乎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今年6月开始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这个体系开始成熟起来,“非遗”的退出机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非遗”评选,是一种保护机制,即扶持有价值而又濒危的老遗产,维持文化的多样性。而评选之后又让其“退出”,是对保护背后许多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新的退出机制下,“非遗”将不再是终身制,最后一个手艺人去世,后继无人,或因自然灾害使非遗项目受到破环、无法复原,是最简单的两种退出原因。此外,因保护不力或保护措施不当,导致项目存续状况恶化或出现严重问题的,也将是退出的缘由。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