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装裱
中国书画的神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9期 作者: 知闲 

标签:

当你与友人一起欣赏国画佳作,当你徜徉在古代书画展览现场,也许目之所及只是画家的笔触,感受到的也只是画境的深远。你肯定不会注意到那画旁边衬托的绫锦,也不会去想这画究竟需要怎样的呵护。而这些,正与传统书画装裱有关。书画装裱的背后有些什么奥秘?裱画师们又是如何让古画起死回生呢?
细细的毛笔下,是一幅清代的人物画。尽管裱画师傅心中仍有修补古画的忐忑,但他下笔仍稳稳当当,细心地将画中残破部分用近似颜料填补上,这道工序在裱画的专业术语中被称为全画。
如果将左右两侧的3张图片联系起来,你肯定想不到这是一幅画。传统的手工装裱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将一堆因为时间过长而面目全非的碎片,还原为一张完整的古画,以致观者丝毫看不出来被修复的痕迹。供图/故宫科技部

沸水烫画

清晨的故宫一片寂静,只是偶尔传来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在西北角一座铁门紧闭的院落中,三两个人正围在一张巨大的书案前,紧张地盯着前方。只见一把潮湿的棕刷缓缓滑落在前方的斜面上,刷子上的蒸气慢慢升腾,斜面上放置的东西若隐若现——那是一张画,再仔细看看,竟然是一幅清朝流传下来的古画!

用沸水烫古画?为何会有这等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当有人用夸张的语气询问张金英,他总是淡淡地笑笑。作为在故宫裱画室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师傅,这样的情形早就见怪不怪了。原来用“沸水烫画”正是书画装裱过程中的一环——去污。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帖的技术。装裱能使书画作品结实耐损。此外,因为中国书画大都是作于宣纸或者锦帛之上,经过书写或绘制之后,容易出现纵缩,不易显现其应有的艺术效果。经过装裱之后,不仅能改善这种状况,其加装的绫锦、轴杆等都会使其宛若锦上添花。因此,古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其实不假。甚至有些画家本来不甚满意或者意欲废弃的作品,一经装裱竟然效果显现,成为意外的得意之作。而对于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装裱更是可以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一张残破的作品经过优秀装裱师傅的双手,即可重获新生,能保存二三百年都无需再次装裱。因而像张金英这样的裱画师傅常被称作“书画郎中”。

“书画作品旧了、脏了、发霉了,那就要洗洗。这个‘洗’可是真的洗!可以用专门的棕刷蘸着开水冲洗,多数污渍用水一烫就掉了,”张金英说得慢条斯理,“不行的话还可以用‘加料’的水,比如碱水或双氧水等。”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