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环
中国的圈套
标签: 文化遗产

叫古人爱不释手的九连环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大概还记得,在《红楼梦》第七回中,薛姨妈让贾府的女仆周瑞家的将几枚宫花分送给贾府的众孙女、外孙女。宫花只剩下最后一对时,周瑞家的到林黛玉房中去送。谁知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贾宝玉房中和其他人一起解九连环玩。可见,在作家曹雪芹生活的年代,解九连环已成为宅院闺房中常见的娱乐活动。
其实,连环器物在中国文化里无处不在。在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就已多次提到用作装饰用途的连环器物。“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中和水晶如意对置的玉连环,已是一种吉祥华贵的饰品。而何梦桂《小重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相看处,唯有玉连环”,又把玉连环作为情侣挚友之间寄托思念的凭证。
自北宋起,以“解连环”为意象的诗词歌赋开始层出不穷的涌现,似乎暗示作为游戏玩具的连环正在逐渐流行起来。比如周邦彦《解连环·怨别》中的“纵妙手,能解连环”,黄庭坚《次韵郭明叔长歌》里“诗书自可老斫轮,智略足以解连环”,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又有“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从众多诗词名家的词句中似乎可以推断,解连环游戏的时代在北宋即已热闹地到来了。

苏州古来就有制作九连环的风俗,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糖果商人阮刘琪先生就在苏州一中门口、人民商场等处摆摊出售自己研制的各种九连环(右图)。五十年代,苏州一中的教师俞崇恩受其启发,编写了《巧环》一书。几十年之后,“中国古代智力游戏探索”机构的张卫夫妇,看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巧环》,他们寻着这条线索,将一度被埋没了的连环游戏介绍到世界智力游戏年会。经过如此曲折的道路,曾一度湮没不闻的九连环终于在新世纪重出江湖。
在南宋首都临安街头的众多民间杂艺中就有“解玉版”和“开科套”两项。据九连环收藏家周伟中先生推断,这两种杂艺,很可能就是后世的绳目连环游戏的雏形。以“解玉版”为例,这里的玉板,应为某种或方或圆的玉质板片,其上开有一至数个透孔,并且以线绳穿套其间;表演者当众拆解玉板上的线绳,产生魔术般的效果。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