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珍邮里的大清邮政史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11期 作者: 布拙 刘尧晔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邮驿马啸古道西风惠达万民,鸿雁翔空通令传信情播四海”,这付对联属于开办仅一年多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于2007年8月开馆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其实并不年轻,它继承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邮票博物馆和90年代的邮电博物馆。从这付对联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馆藏容纳了中华泱泱大国千年古邮驿的历史文物,以及近代开办国家邮政以来的众多邮票邮品。
“方寸之间的邮票,就是一部袖珍的历史图册。”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一位邮票史专家这样说。而收藏了数亿件中外邮资票品和数万件邮政文物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又该容纳了多么厚重的一部历史。
众所周知,邮票是近代公共邮政的产物。我们不妨就找到“邮政”和“邮票”二者的交结点,把目光投向19世纪末中国国家邮政开办之初的那个年代,看看小小的方寸邮票,拎起的是怎样一段历史。

“总理衙门”是1861年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设的中央机构,英国人赫德推动开办邮政须要通过这一关。图为总理衙门大臣在议事,左三是奕。

此图是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展厅一角。图中“津海新关”的牌匾是1888年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题写,它属于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天津海关。
海关咋办起了邮政
沿着自动扶梯走上博物馆的第一部分展厅,我们看到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邮票——大清邮政时期的邮票。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票”便是这一时期发行的。这套“大龙票”因为是大清海关书信局发行,所以人们习惯叫它“海关大龙”。那么,这大清海关怎么竟办起了信局,还发行邮票?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认识一个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