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练箭到练心
标签: 文化遗产

曾为武艺之首的传统射艺如今似已成为踪迹难觅的“遗技”。
令人震骇的“射箭机器”
1989年,瑞士洛桑。
韩国女选手金水宁在女子60米射箭比赛中射出一支略微偏上的10环。这原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数,她却面无表情地摇摇头,在起射线上把弓弦从弓上卸了下来,顺时针方向拧了几圈。弓弦再次安上后,接下来的2支箭就像一场自动表演,在场的西方记者这样描述:“像长了眼睛似的,箭箭直直飞向靶心!”那一年金水宁18岁,已是世界女子射坛第一高手。赛后她解释说,在发射第一支箭的时候,她根据弓弦发出的声音做出判断,不是瞄准需要校正,而只是弓弦稍微松了一点儿……
在韩国,令世人震骇的射手不止金水宁一人。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韩国射箭队在女子团体和个人两个项目上就很少失过手。而翻开射箭世界记录,将近20个单项里,除了一个意大利人外,韩国人的名字几乎占满了整个记录榜,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射手的名字远远甩在后面。
今人对于弓,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已很少有人真正见到过弓,对于现代射箭赛场上使用的弓箭更是知之者甚少。就连在亚洲赛场上拿过冠军的北京小伙蔡硕,也难以忘记5年前他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弓时的惊讶:“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的东西?”
责任编辑 / 成舸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