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人们,那时国
特别报道·辛亥影像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0期 作者: 任平生 

标签: 风云人物   历史拾遗   

回望整整一百年前,我们依稀还能看见辛亥革命的烽烟。是的,这是一段看似遥远,却又与今天紧紧相连的历史。然而,人生不过百年,我们只能是凭借着前人的文字,去接触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段历史。幸运的是,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术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样貌,拉近到我们眼前。着名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家刘香成历经数十年,在世界各地收集有关晚清至民国的影像资料,用影像为辛亥革命做了编年史。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有三分之一为首次披露。我们从中挑选了一组,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关注的不是慈禧太后泛舟北海,也不是《辛丑条约》签字现场,相比这些,我们更关注晚清时期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这些照片,讲述着那时国家、那时人们、那时苦难。
稻田、农舍和茶园,江西梅田,1902年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利卡尔顿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山谷满是稻田,水稻被田埂分隔开以便单独灌溉,田边的稀疏灌木是茶树。这里,百姓比较愚昧迷信,很少有外国人敢从村庄穿过,坐着的中国人来自稍大些的城镇,受外国人雇佣。”(詹姆斯·卡里尔顿,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这些照片,记录了晚清时底层百姓的生活。看到它们,我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时人们的眼神如此黯然空洞?在人们的脸上,为什么写满了茫然?

有人告诉我,是因为穷。

是的,因为穷,极端的贫穷。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晚清的劳动力非常廉价。洋商在中国各地开设工厂,大量雇佣中国劳工。这些劳工的工资水平如何呢?据当时西方媒体统计,1882年,对于那些被称为熟手的工人,雇主需付出的年薪是156美元,一般工匠的年薪是78美元,而女性就更是少得可怜,手艺相当熟练的女工每年只能挣26美元。——以当时的消费水平,一个普通四口之家一年最少的开销需要120美元。事实上,为数更多的农民的收入,要比工人还低许多。也就是说,无数人的收入远远不够应付基本的生活需求,只能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一百多年前,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里,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就以局外人的身份尖锐地指出,这个国度的烹饪水平极其高超,但普通百姓却依靠简单的稻米、青菜和鱼过日子,丝毫也不敢浪费,“为了省下5分钱早餐可以走上46里路”。他说,在当时的中国,生活水平低得完全可以用“为生存而斗争”来形容。要生存就得有物质基础,并且是拼命去获得这些物质。可以说,中国人已经“把贫穷变成了一种知识”。极端的贫穷和艰苦锻炼了人们的勤劳和节俭,也磨练出人们的忍耐。而这种毫无希望的忍耐,写在每个人脸上。

责任编辑 / 薛立若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