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于善恶之间的中国海盗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3期 作者: 郑广南 曾平晖 

标签: 风云人物   历史拾遗   

当索马里海盗猖獗时,很少有人想起在中国广阔的海疆上,也曾活跃着不少海盗,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规模之大,堪称一大历史奇观。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海盗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如何生活与行事的,却鲜为人知。当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体验海上曾经的惊心动魄与刀光剑影时会发现,中国海盗有其独特性。

嘉靖二十八年(1549)三月的一天,55岁的浙江巡抚朱纨面对着茫茫大海服毒自尽。10年后的一个冬天,明朝廷的钦犯王直(也有称汪直)在相同的地点—宁波港口被砍去了脑袋。他的头颅落地后滚向海滩,死不瞑目的眼睛直瞪瞪望着大海的万顷碧波。

一个是平盗建功的军务要员,一个是之前多次被其围剿的海盗商人,这对昔日的对手,在10年间,因为大海,先后被推上绝路。他们是明朝政治的牺牲品,是封建帝国关于大海争斗的结果。

历史上的中国,向来是个只重视陆地而疏忽海疆的国度。陆地有万里长城,有丝绸之路,还有络绎不绝的国家驿站,把国家的政令和文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早在秦朝,就有很多人通过中南半岛顺着洋流来到中国,那时的海上是个未知的世界,大家对海洋的认识远远没有对大陆的全面。东汉时期,随着海上贸易出现,古代的广州已经是一个贸易中心了。那时的朝廷还未对海上贸易做更多的规范,甚至连法律都没有。即使唐朝时设立的市舶司,也只是单纯的管理机构,仅为接待使节和收税而设。真正促使海上贸易发展的是宋代,当时国家对任何贸易都没有太大的限制,连宋高宗都知道海上贸易获利很大。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海疆的不断扩大、海路的不断延伸,有些生活无着的人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流落到其他地方,落草为寇,成为海盗。他们不但骚扰过往船只,还殃害周边小国。

到了明清时期,在中国东南沿海广阔的海疆海隅,出现了庞大的海盗武装集团。这群海盗,并非那种凭轻舟快艇剪径海路,专一图财害命、杀人越货的暴客强徒,而是蔑视王法,与朝廷做对,足以令沿海各省封疆大吏乃至高踞金銮殿上的帝王谈之色变、梦魇频生的海上武装船队。其之来也,往往桨橹相连,列阵数十平方海里,在沿海各省攻城掠地、破关斩将,而且在官军不断的合围进剿之下,其势总是如春风野火,死而复燃,生命力之顽强,历史罕见。这一反叛势力,与内地不时刮起的农民起义旋风一样,成为朝廷一大忧患。

责任编辑 / 刘霞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