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迷惑的美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3期 作者: 张婷 

标签:

为了制作这期的特别策划,我们采访了很多红山玉的收藏家和专家,他们都是美玉的俘虏,谈起红山文化都是一脸的神往。然而随着我们对红山玉与红山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在这一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互相矛盾的观点、没有定论的议题。“到底应该相信谁?”成了伴随这次策划始终的疑问,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

比如收藏家王冬力就旗帜鲜明地认为,红山文化包括有石器、玉器、陶器和骨器四大部分,人们不应该只关注玉器。在他的收藏室里悬挂着一组从现场采集来的石磬,看似普通的石片,敲击起来却丁冬有声、非常动听。王冬力认为这组石磬与玉龙一样,也是红山人制作的精品。他一再强调要把石、玉、陶、骨四种遗存结合起来研究,才能真正走进红山人的世界。

编辑张婷在采访收藏家王冬力先生。

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刘卫东老师提醒我们,研究红山文化首先要有宏观的角度,同批出土的陶器、骨器在制作工艺上与精美的玉器明显不在一个水平上,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这些美玉并不是生活在5000年前的红山人的“原创”,而是他们采集、收藏的更早、更文明的人类的作品。那么这更文明的人类去了哪里呢?收藏家任南在辽宁省考察时发现,地表6米以下有一层灰烬层,估计在一万多年前,这里有过一场大火灾,“红山玉”的真正作者们很可能因为这场灾难而毁灭或者迁移离开了。

这真是个大胆的猜测。信不信由你。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