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个女子“文化自觉”的启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12期 作者: 李旭 

标签: 通海县   风云人物   历史拾遗   

现在还健在的几位老人虽然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她们依然是活跃在通海音乐舞台上的最耀眼明星。

也许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奇人,他们往往选择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60年前,云南通海就有18位女子被一股洞经音乐的潮流卷裹在一起,她们不再成天纺线织布做女红,甚至发誓永不结婚嫁人,而是吹萧弄管,走上了一条与音乐相伴终身的漫漫长路。

那是1943年初春的一天,她们来到通海县城北郊一座南北寺里,参加一年一度的庙会。那时她们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大的不过二十出头。令人惊讶的是,当她们第一次听到了洞经音乐时,每个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冥冥中仿佛听到一种召唤。她们看到一群年轻的男子,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上依次而坐。他们有的敲木鱼,有的吹唢呐,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口唱经文。仔细数一数,刚好18个男子,她们的心不由一跳,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上苍的安排?她们看18个男子的眼神都有一种幻想的气质,从他们柔和而文雅的微笑中,流露出一种苍凉和悲伤的光影。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种深藏在音乐深处和晦涩难懂经文背后的力量,触动了这些女子的想像、肌肤、灵感。原来自己的精神、灵魂与外部世界,是如此美妙、精彩。在一瞬间,那18个男子的气质、音乐,赋予了她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此后,这18个女孩秘密组织起来,找到了洞经五圣会会长张家熊给她们教习经曲和礼仪。经过四年的苦练,她们已经精通洞经音乐的十八般武艺,还成立了“妙善学女子洞经会”。从此,她们一改其他洞经会固步自封的活动方式,经常应邀为各地庙会谈演洞经,一时名震乡里。

这些少女的行为在当时的通海不啻于掀起了一场雷暴。因为洞经谈演历来是文人仕绅们演习礼乐、显示高雅的专利,并已成为一种身份和威望的象征。这种音乐只能在高堂庙宇中演奏,气氛雍和雅致,开明清朗,可以说是当时的主流音乐,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在解放前,上流社会规定,任何一个洞经会所吸收的会员,都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男子,其他三教九流均不吸收为会员。女子谈洞经更被视为是亵渎神灵、大伤风化、有违伦理道德、扰乱社会秩序,但这些都没有吓倒18个少女。于是,一场音乐官司最终打进了县衙门,惊动了县太爷。结果,虽然县太爷恩准她们演奏洞经,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她们从此必须永不婚配。为了迷人的音乐,她们答应了这个条件。从此,她们成长并生活在洞经音乐的天堂里,有了内心的交响乐。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