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制造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内的群英浮雕,刻有广州起义的战斗场面。
热血青年到黄埔去
1924年3月,来自湖南湘乡县的两位年轻人陈赓和宋希濂,在一条崎岖的山间小道上结识。21岁的铁路局办事员陈赓与17岁的中学生宋希濂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结伴来到长沙。在长沙,他们乘坐既拥挤又肮脏不堪的火车四等车厢去往汉口,在汉口又挤进一艘客轮的大通舱到了上海,再往上海转船去香港,最后挤进“广福”号客船到达广州。他们几番折腾,风雨兼程,此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投考黄埔军校。
与陈赓和宋希濂一样想投考黄埔军校的人当时有很多。所谓黄埔军校,其实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一所新型军官学校。由于校址设在离广州市区40公里外的黄埔岛,故又被称为“黄埔军校”。
当时,“到黄埔去!”成了全国各地抱有爱国理想的热血青年的呼声。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往广州赶来。在广州市南堤2号(今广州市沿江路239号)黄埔军校筹备处报了名的青年就有1200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1964年做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1996年,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了校门。正门的尖顶门楼上挂着国民党元老谭延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木匾,在这道重修的欧陆风格大门背后,沉睡着一部关于理想、忠诚、阴谋、躁动的传奇。
黄埔军校在华南国民党控制地区是公开招生的,但是在北洋政府控制的地区只能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地下秘密主持进行。先是在上海初试,合格者再去广东复试。上海考场的主考官是毛泽东。来自浙江宁波孝丰县立高等小学的国文教员胡宗南,正是在此顺利地通过了毛泽东的初试后,被秘密送往广东参加复试的。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