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大劫案之谜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4期 作者: 韩文宁 

标签: 秘档   历史拾遗   

载着洋人的列车被劫了

1923年5月6日凌晨2点50分,在津浦铁路上,一辆由南京浦口开出的蓝皮特快列车正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经过山东省临城沙沟火车站。顷刻间,一声巨响,只见脱轨的车头带着三节车厢已经翻倒在了路基上。随即,一伙人蜂拥而上,边放枪恐吓,边肆意抢掠,惊醒了熟睡中的乘客,车厢内顿时乱作一团。混乱之中,有一名叫罗斯门的英国乘客大声咆哮,奋力反抗,被劫匪当场打死。相比之下,同行的上海《密勒氏评论报》记者、美国人鲍威尔和法国人裴尔贝则聪明许多,他们主动将随身携带的手枪交出,得到了“匪兵”的优待,跟随其余的外籍旅客,在惊慌失措中被驱赶下车,集中到铁路附近的小河堤上。其间,有几十名中外旅客和乘警在朦胧的夜色掩护下,偷偷地潜入庄稼地中幸运逃脱。其余包括26名外国人在内的两百多名旅客,却都不幸成了“肉票”,被众匪兵押着沿着干涸的河谷向东行进,在断断续续的枪声中,渐渐消失在灰暗的山谷里。

在当时中国东部最为繁忙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上,发生了这么一桩 “绑票案”,不仅让北洋当局倍感惶恐不安,也极大地震惊了西方各国。同时,它也让匪首孙美瑶和一座名叫抱犊崮的山一夜成名。

今天,当人们一次次在电视上看到绑架人质,揪心裂肺地等待那些不幸者的命运结局时,可以想象80多年前在中国发生的这一事件,是如何紧张地牵动着中外人士的神经。那么,这个孙美瑶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洋人的眼皮底下,干出这么一桩事儿来?

这还得从20世纪初山东的治安形势说开去。那时,在山东境内,军阀肆虐、匪患横行,数以万计的饥民被迫落草为寇,靠打家劫舍为生。其中,位于鲁南临城地区的抱犊崮山一带的匪患最为严重。抱犊崮山原本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海拔600余米,为周围群山中最高的一座,有一柱擎天之势。山顶有平坦的良田几百亩,但因山势险峻,人们无法直接牵着大牛上山,只能抱着小牛犊上山,待养大后再用来耕田,“抱犊崮”也因此而得名。正是层峦峰叠的地势、易守难攻的地形,使其成为了诸多土匪武装的天然大本营。这里边,以来自附近滕县的孙氏兄弟为首的“山东建国自治军”势力最大。他们编有5路人马,不仅在抱犊崮建立了总部,而且在临沂、滕县、临城、济南、徐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都设有联络站,孙家大哥孙美珠自封为“联军总司令”,命其胞弟孙美瑶为“副总司令”。因他们纪律严明,对百姓友善,引来周边数十县的饥民相与云集,一时间,不期而聚者达七八千人。

责任编辑 / 杨飞龙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