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戏:闽江源头的戏剧活化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9期 作者: 李隆智 

标签: 政和县   民俗村   文化遗产   

戏剧理论界曾经一致认为:四平戏已经灭绝。可是在闽江源头的大山中,它又被奇迹般地发现,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由农民组成的剧团,一个在大山深处默默延续的剧种,这四百年的风雨,是怎样一路走来?让我们沿着闽江逆流而上,走进四平戏……
穿戴完毕准备上台演出的四平戏演员。

(唱)受尽劳碌苦难行,龙腾虎跃天行将去,扒开枝叶仔细搜寻。

(白)好桃好桃真好桃,眉开眼笑盗得此桃献寿,应当回洞报。

又是一年八月初六,在福建省政和县杨源村英节庙的古戏台上,正在演出《蟠桃会》。这出戏表现的是王母娘娘寿诞上东方朔偷蟠桃的故事。《蟠桃会》情节滑稽、场面喜庆,不仅是京剧名段,就是在单弦、秦腔、二人转中也很常见。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戏台上,演员既不像京剧里那么唱得一板一眼,也不像有的剧种里那样不讲究打扮。只见他们穿着奇特的戏服、画着古怪的脸谱,演唱时通力合作,唱腔在尾音的时候,悠扬着往上旋,后台配乐手一起和音,“一唱众和”,最后发出“兮——”的颤悠悠的结音。如此独特的演出,这到底是什么戏呢?

这就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元明时候戏剧特色的“戏剧活化石”——四平戏。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