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的民间神舞“跳五猖”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会》,记录了他少时在家乡绍兴看到的五猖庙会的经历。当时的东关五猖会,是全县最盛大的赛神活动,那里建有五猖庙,供奉五猖神及“五位太太”,但他对庙会的内容介绍得很少,大致是信众抬着五猖神像出会游乡。江南一带,流行五猖信仰和五猖会的远非绍兴一地,只是多已失传,唯安徽郎溪和江苏高淳两县交接的胥河两岸,及溧阳市西南的社渚镇,至今仍留存下来一种大型民间祭祀舞蹈,被称为“跳五猖”。其中郎溪县梅渚镇定埠一带的“跳五猖”规模盛大,2006年被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五猖”,又称为“跳菩萨”,有时也直接称“五猖会”。五猖神即金、木、水、火、土五方神灵,关于他们的来源说法不一,其中以祠山神帐下诸神将的说法最为大众接受,而这又关系到皖南、苏南、浙北一带对治水神张渤的信仰。张渤是西汉人,先世曾辅佐大禹,被派到皖东南的广德治水。《广德州志》等地方文献记载了他开凿长兴荆溪河,泽被广德田地的事迹,后被奉祀为“祠山大帝”,受到地方百姓的崇敬和缅怀。南宋周秉秀的《祠山事要指掌集》详细记录了每年二月十一日张王庙会的盛况,《宋史·范师道传》载其“知广德县。县有张王庙,民岁祠神,杀牛数千,师道禁绝之”,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地祠山信仰之普遍以及祭典活动之隆重。
很显然,五猖神是祠山祭典活动发展过程中增添的元素。旧时广德、郎溪一带的五猖神,确实都供奉在祠山庙中,“跳五猖”即是祠山祭仪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定埠原先就有多处祠山庙,多为当地大族建造,现仅存北庄的一座五猖庙,为周姓所建。据考旧时五猖神舞跳得最好的,就是胥河南岸的定埠周家,如今继承了“跳五猖”技艺的主要也是周家村村民。1992年老艺人周际奎和部分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愿集资恢复了这一民间神舞。
历史上的定埠“跳五猖”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以初七日的请神仪式拉开序幕。这天祠山庙会的会首和主要成员要到神像前焚香叩拜,而演员们将其所扮的神面迎送到祠堂里,接受百姓的敬拜。晚间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设立香案,供奉祠山神牌位,同时要以方位摆定各神站位的方桌,围成圆圈。这一晚还要请戏班搭台表演京剧或皖南的目连戏,旨在请神看戏,同时宴请次日扮神的演员,称为“暖神”。民众们燃香放鞭,奏乐喧天,热闹非常。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