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黄酒
细酿冬日的味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1期 作者: 小宽 北窗 

标签: 绍兴市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发明与技术   

黄酒酿造的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浸润着慢的基因——慢慢等一汪好水,慢慢候一个季节,慢慢酿一坛光阴,再慢慢抿一种滋味。慢下来,能酿出酒中极品,也能令人尝出这中国滋味背后的故事与玄妙。
一层摞一层的陶坛,是绍兴随处可见的美景。其中,有些陶坛已被使用了几十年,本身便散发着幽幽的酒香。据说,酿黄酒的陶坛以本地制造的青色者为佳,更能透氧、受氧,为黄酒的陈化助上一臂之力。

这碗绍兴黄酒,首先有甘味,甘代表醇厚,辛代表刚劲,还有鲜味,鲜就是清爽。我不是简单的做酒,我做的是酒的味道。”纪录片里,年近半百的潘兴祥将这段话说得干脆利落、直击我心。

潘兴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省级传承人,他的话令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对绍兴黄酒的描述——温、柔、雅,回味起来温暖、温和,或许还有些温情吧。

只是一口酒,却能品出如许多的滋味?不善饮酒的我,也有了品尝的欲望。倒在透明酒杯里的绍兴黄酒,呈现出清亮的琥珀色,清香扑鼻,似还夹杂着稻谷成熟的芬芳。入口之际,我再次困惑了,这黄酒中,恍若饱含着更多的滋味。记得有人曾说:黄酒是与时间慢跑的艺术,在微醺之外,时光的间隙中,缓慢成长,从豆蔻年华到风华绝代,需要一点一滴的美好,方能积累而成一杯美酒。这便是它的奥秘所在吗?

阳光洒在陶缸里拌好麦曲的米饭上,煞是好看,再过不久,缸内便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右图)。待到那时,开耙师傅(左图),会用手中的耙和他敏感的手,去感知发酵的老嫩,这一环非常关键,至今仍必须依靠人工经验。

等一汪好水

黄酒与时间慢跑的艺术,究其源头,或许要从酿酒的那一汪碧水说起。那一汪水,名曰鉴湖。这鉴湖,在东汉时期即已成型,是当时的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众围筑的,它汇集了会稽山上的36股山泉。在魏晋时代,鉴湖便是风景名胜,行走在山阴道上,看鉴湖风光,是当时山水诗的主题之一。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魏晋之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鉴湖逐渐缩小、荒废。到如今,鉴湖往昔的磅礴气势不再,不过是如珍珠般散落在绍兴的一个个池塘。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