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羌之旅
重生与守望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5期 作者: 徐臻 苏缔光

2008年的5月,对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北川等地的百姓来说,是一段不忍回首的痛苦记忆。山河移位、家园尽失,亲友罹难。几乎在一瞬间,曾经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就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摆在羌人面前的,不仅仅是把房子建起来,让生活重归正轨。那些因地震而愈加危急的民族文化,也在悄悄地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
岷江河畔。
白云横穿峡谷。山间小路两旁的露水,浸湿了羌族汉子何旺全绾起的裤脚。望着羊群在山坡上渐渐走远,他兴致勃勃地取出别在腰间的羌笛,箭步跨上一个大石包,迎着山谷中风来的方向,缓缓吹奏。
这里是汶川,我的家乡,开启青藏高原的锁钥之地。吹羌笛是何旺全在放牧、农闲时最常做的事。时至今日,羌族里会制作、吹奏羌笛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而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何旺全,正是我们要探访的羌文化传习人之一。
一路鸣唱,一路悲歌
何旺全的羌笛声清脆高亢,我细细聆听,竟从中觉察出一股动人心魄的悲凉。何旺全告诉我,这与羌这个古老民族的命运不无关联。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