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量寸造只为你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2期 作者: 贝洛 姚瑶 

标签: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这是已被人们遗忘太久的梦境,这是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精致,这是被时代所不容的不朽——量身定做,带你回味在飞速前行的生活里,被我们丢失了的慢与美。

一个家庭裁缝的骄傲和黯然

离家10年,上初二时穿的红色呢子大衣就陪伴了我10年,那是母亲亲手为我做的。虽然早已不合身,它承载的却是慈母寄予游子的温暖。

“毫无疑问裁缝制的衣服远远比成衣更贴合身体的自然美那一袭旗袍就是你最自然的身体的倒影,在繁花或素叶的覆盖中把你最光荣和羞涩的裸身展示无遗。”这段话出自董启章的小说《天工开物》,它准确道出了量身定做的美妙。的确,在裁缝铺里等待的、温暖的时光,是每位女人向往的美丽梦境。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凯

“自学成才”的母亲,是我们全家人的裁缝,父母和弟弟妹妹们的衣服,均由她一手包办。计划经济时代,布料无非几种,夏天用洋布和的确良做衬衫、裤子或裙子,春秋季用涤卡做春秋装,冬天在涤卡的外层和洋布的内衬里塞上紧实的棉花,就是过冬的棉袄。

记得上小学时,母亲给我做了一套衣服,丝质布料的白衬衣、配同样质地、颜色的马甲和裤子,竟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模仿热潮。刚上初中,母亲做了一条灯芯绒质地的背带裤,也惹得女生们艳羡。初二那年的冬天来临之前,母亲给我做了一件红色呢子大衣,呢子布料的手感厚实却细腻顺滑,圆润的娃娃领镶了一道黑边,领口下方是两棵大而饱满的黑色纽扣,袖口和领子呼应,也镶了一圈黑边,并各嵌了一颗小小的黑色纽扣,下摆设计成了裙子的式样。它是如此华美耀眼,几乎没人肯相信,这大衣是母亲亲手给我缝制的。

在家里,母亲有一小间属于她的裁缝间,用如今通用的词,可称“工作室”。靠近阳台的那个十来平米的小房间,摆放着缝纫机、码边机和一张过腰高的长条案板。案板上,整齐地堆放着各种服装剪裁的书籍和花色、质地各异的布料。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