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不言寓于器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2期 作者: 蒋蓝 

标签: 宜宾县   荥经县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发明与技术   

漫长的岁月、大量的汗水、完美的技艺打造出的手工艺品,让使用者收获到取材天然、精工细作、个性、宜用的种种器物。日本美学家柳宗悦因此发出“回归手工”的呐喊。工业时代的手工之美何在?作者用自己的亲历,说明器具会在精工细作中增加美,又在此后的悉心使用中增加爱,时间越久越璀璨。

祖母是位严肃却又慈爱的老人。记忆中,她穿着熨烫平整的蓝灰色衬衫,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端坐在一把年份久远的黑酸枝木交椅上,不疾不徐地向我发问:“你将来想做点什么?读书还是做工?无论你有没有出息,最好是学上一门手艺……木头也好,泥巴也好。造出我坐的这么把好椅子,或是一把喝水的好壶,该多好。”

徒步挑海盐,赤膊打山石。这幅浙江温岭盐田盐工的倒影,让我们看到普普通通的器具,在使用中透露出的美感。当现代社会的所谓艺术不停重复无益的繁冗雕饰,请到民间去,那里还充满了自然、健康的美。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杨少白

说到后来,她已像自言自语,更像一声叹息。而那时的我,其实早下决心与书本、文字、“高深的学问”打一辈子交道,只觉得老人口中的“学手艺”,是头脑不怎么灵光的孩子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时间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发现那些日渐式微的手艺

2009年春,因为写作《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断代史》,我前往四川宜宾横江镇采访。当地人告诉我,1953年前后,凌君如就在水巷子摆了一个小摊,卖自己缝制的儿童“千疤衣”为生,那用五颜六色的碎布头拼凑缝制而成的衣服,图案新颖、美观实用,还富有创意,不乏购买者。这样的衣服不但孩子可以穿,长江一线船工也视为宝物,称为“万年衣”。功能是“嘬汗”,即吸收汗水,保护皮肤,阳光晒不进,雨水淋不透。当地老人怕我不懂,又带我去市场,竟然真有一位老太太在缝制已无人问津的“千疤衣”。我估计,缝制一件“千疤衣”需要上百块绝不相同的碎布,而且起码也要缝上10万针!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