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谜题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3期 作者: 张婷 

标签: 翼城县   古迹探秘   

大河口墓地第1017号墓俯拍。
负责大河口墓地室内考古修复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李存信(左)在向本刊记者讲解修复中的漆木器“禁”。不管它到底是“禁”还是“案”,能够亲眼见到高科技修复定型的北方漆木器,还是让我们异常兴奋。

考古真是一项磨砺人性情的工作:一个谜,从发现到最终解决,也许需要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比如上图这张照片,它拍摄的是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第1017号墓。墓中成组地、有规律地摆放着贝。“朋”本是象形字,为古代货币单位,但是一朋到底指多少枚贝?文献的记载模棱两可,大家的理解也都不一样:有说五贝为一朋,有说两贝、十贝甚至二十贝的……王国维等学者为此争论了上百年。

王国维也是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的人,即认为历史文献的记载必须要与考古发掘的所见相结合。1017号墓已经整体搬迁进室内发掘,希望室内的细致工作能够辨别出更多东西,让这些规则摆放的贝为“朋”的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再如“禁”,禁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或宴饷时放置酒器的案形器,其内部的空间可以用来加热,也可以放置冰——使配合禁使用的酒容器里的酒成为可口的“冷饮”。禁的流行始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中晚期。1979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一件铜禁,因其精美繁复的失蜡法铸造技艺而名震海内外。漆木材质的禁,之前很少发现,而这次大河口就出了这么一件怪东西。一般的禁都是“三联”的,即顶部有3个坑,大河口的这件漆木器也有3个坑,所以学者一见到它就联想到“禁”,但是漆木器是无法被加热的,也许这是墓主人仿造青铜禁而制作的漆木材质的“明器”。

责任编辑 / 张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