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货郎的一天

清晨,夜市的灯火尚未熄灭,晨曦中又传来了报晓的铁板儿声,还有或“阴”或“晴”的天气预报声。这声音最初来源于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头陀、行者唤人早起念经的习惯,到了南宋临安(今杭州)则增添了佛家寺院根据每早预测而发出的天气预报。头陀、行者们各分地段,沿街报告,同时提醒官员不要耽误了公干日程,即使霜雪风雨也不间断。比较中世纪欧洲城市报时的巡夜人,他们可称是世界城市史上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专职的时间和天气播报员。他们使临安市民一早就沐浴在文明礼仪之中。市民们应声而起,纷纷到巷口打水洗漱。临安水网密布,水井建于坊中。井畔,市民们提上了一弯晓月一汪清泉,洗漱干净,神清气爽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这是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临安正式成为南宋京城以后普通一年里的平凡一天,我们的主人公即将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民生活舞台上登场。

9∶00 享受东京式的快餐
自从南宋以临安为都城,这里便成为北方商贾集中的地方,那些从汴京迁来的军器制造、土木营造、纺织、印刷等手工业作坊,纷纷在临安重新建立基地。木匠铁匠陶匠、舞女婢妮厨娘、造笺纸的、钻真珠的、货麦面的、卖花粉的、鬻盐的、贩虾的,纷纷加入到这膨胀中的临安城市洪流中,让城市的生活愈加丰富、活跃起来。其中,那些挑担者:百官门外鱼担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成为临安城的新景象,而分外活跃的则是各城门处皆可见到的货郎担儿。
看这位挑担者,身材适中,浓眉深目,满脸胡须,四十上下,头戴缀满翎毛、令旗、小鼓饰件的巾帽,上穿粗布短衫,下着粗布长裤,青白行缠扎裤口,足登多耳麻鞋;他衣襟前挂酒葫芦,双肩处各挂三只《眼药酸图》所绘眼睛,忙中不弃为行贩商家作形象广告;腰间挂带各样小木盆等“家什”,右手摇拨浪鼓,腕悬小竹筐,左腕带念珠,肩挑两只六格竹编篓架。只见那篓架货担上更是品种多样、五光十色,有器具:铁铲、斧子、镢头、木耙、框架钜、木车轮;有日用品:扇子、瓦罐、纸张、布匹、针线、扫帚、漏斗、草帽;有玩具:小风筝、小风车,还有停立在货担头的喜鹊和笼中歌唱的八哥。一只篓架货物上依稀可辨“明风水”、“莫摇紊前程”字样,一只篓架下格处有“巧医牛马、小儿”标示货担简直就是一爿美不胜收的小杂货铺,货郎则像一道流动的人物风景。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