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勤斋:为乾隆而奢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12期

标签: 宫殿   古代生活   东城区   

缘起:经过五年多的合作修复,2008年11月10日,倦勤斋保护项目正式竣工。《中华遗产》作为全面亲历修复过程的平面媒体,记录了倦勤斋从沉默到绚目、从潜隐到怒放的漫长历程。据悉,倦勤斋将于明年开放,票价500元。为此,本刊继2008年5期推出特别策划《倦勤斋:乾隆的最后一梦》之后,现独家奉上图片报道《倦勤斋:为乾隆而奢华》,详解倦勤斋中那些举世无双的物饰的价值,以飨读者。

复位,桩桩件件都无双

倦勤斋,顾名思义就是倦于勤务、休憩颐养之地,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颐养天年”而预建的。这里汇聚了最珍贵、最精美、最奢华的室内装饰。现在倦勤斋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但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做的地方,“比如文物的摆放,怎么样去完善,是否完全恢复乾隆时期的所有样子,都需要专家继续讨论和研究”。说到文物摆放,那可让专家们费尽了心机。

乾隆铜胎嵌珐琅三足圆炉回复原位
搬运紫檀香几
复位黑漆描金炕几
悬挂紫檀柜玻璃灯
铺设全手工复制的地毯

据倦勤斋修复工程专家组组长王时伟介绍,清朝的皇帝喜欢“园居”,有“正月十月大搬家”的习惯,即每年正月以后开始住御园,腊月返回皇宫。所以皇室在皇宫生活的时间大多是冬季,室外冰天雪地,室内就需要炭炉取暖。在倦勤斋修复期间,右图这座乾隆年“原版”的香炉一直被编号存放在库房里,经过了多年耐心地等待,终于等到工人们分毫不差地将它摆回原处,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得其所哉”的赞叹。与铜炉相比,地毯可是“消耗品”,经过了二百多年的风尘,原物早已经蚀烂不堪。专家们特地找到山东一家全手工地毯工厂,按照乾隆时宫廷地毯的花纹与颜色,手工织造了新的地毯,将当年的华丽传达给今人。

流连,琳琅满目的文物

倦勤斋部分装饰品摆放位置示意图

在倦勤斋里漫步,除了被它典雅的陈设和堂皇的装饰所吸引,更惹人驻足的是那随处可见的珍贵文物。这些珍品不只有文物价值,更透露出了几代皇帝的治国与为人的心思。左下图楹联写的是“六艺高芬千古永、万几絜矩一心存”。大意为: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尺度与准绳,皇帝应以它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巧妙的言语使涉嫌说教的语意蜕去刻板色彩,让人在赏心乐事之余情不自禁地接受作者的看法。那幅嵌壁御笔题诗是记者在通向竹香馆的通道里发现的,它创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镶嵌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移步换景、时光荏苒,眼前风光或有不同,不变的是对“独有幽篁傲雪霜”的赞赏吧。

驻足,丝丝入扣的心机

上图:乾隆对江南十分眷恋,而最能展现江南氤氲之美的图景,就在江南女子的纤纤素手中——双面绣。出自苏绣的双面绣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两面一样图案的一种绣法。现在购买一张A4纸大小的苏州双面绣工艺品动辄千元,而倦勤斋里有182片不同规格、尺寸的双面绣片镶贴在隔断、横眉等硬木雕花镂空的部位。仔细看去,绣片上的回纹与隔断木栏上的图案正相呼应,可谓费尽心机。
设计成重叠镜像一般的小隔间
双面绣残损状况定位登记表
东五间二楼由西向东所见之开朗图景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话用在建筑设计者身上,怕是要说成“斋如其人”了。乾隆喜欢精巧、私密、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的起伏感。他的这些喜好在倦勤斋里可以很容易感受得到。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