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城市的伤痕?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8期 作者: 刘军 

标签: 文化符号   城市建筑   

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说:雕塑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通过雕塑刀,在思维与激情的催化下与一种材料碰撞的结果。从罗丹、米开朗基罗到秦始皇兵马俑,从狮身人面像到乐山大佛,从自由女神像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古今中外的雕塑家们用他们的才情再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毫不夸张地说,雕塑是艺术门类中最具力度和感召力的一种。

然而,我们中国的城市雕塑并非都有这种魅力。

在各个城市的街头随意转转,有几座雕塑能让你记忆深刻呢?——在北京,几乎没有城市主题雕塑,看起来东一座西一座,十分零散;在上海,现有的千余座城市雕塑中,官方尚且自认为优秀作品和劣质作品各占总数的10%,绝大多数都属于泛泛之作;在广州,商业因素催生了大批粗制滥造、拼凑剽窃的“城市垃圾”;在徐州,6座高大的城市雕塑已经被陆续拆除;在长春和福州,这两座曾经举办过国际城市雕塑展的城市,自己却不曾拥有哪怕一件经典……

追溯历史,城市雕塑在我国的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2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的成立为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对于城市雕塑的热情空前高涨,雕塑市场的火热带动了大批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涌现了大批“雕塑公司”、“雕塑之乡”等。近年来风气更盛,成片开发雕塑主题公园,集中建造长廊、风景线、海岸线、广场、大道等等,已成为各城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据说去年上海市曾经制定了一个建造万座(至少是5000座)城市雕塑的规划,如果有幸成为现实,恐怕是有史以来最为大胆的城市雕塑大跃进。

责任编辑 / 戴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