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在手中的优雅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6期 作者: 赵珩 

标签: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大约是在12岁的时候,偶然在一位邻居家中—那是位旗人名宦的后裔—看到人家在瓷青折扇上写金字,工整的写经小楷,按照每行回二的格式书写,是那样的清隽潇洒。那金粉是用白芨调过的,与瓷青扇面相得益彰,非常好看,于是羡慕不已。小时候胆子大,居然在东四牌楼的南纸店买了两柄瓷青面折扇,又去向邻居家要了些调好的金粉,回来也写起扇面。好像写的是什么“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之类的词,字虽写得不好,乍一看却也挺唬人。

几十年来对扇子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和感情,当然主要指的是折扇。一柄折扇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扇骨,二是扇面,二者合一,才是一把完整的折扇,又谓之成扇。中国人对折扇的喜爱已超出了它的实用价值,把它视为一项集多种艺术审美的工艺品,同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门类。自明代以来,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有收藏扇子的嗜好。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着录的扇面集册就有43种,成扇或扇页的收藏多达数百种。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读《红楼梦》,贾赦给人最恶劣的印象是巧取豪夺石呆子收藏的古扇数百把,那位石呆子是位真正的扇子收藏家,他收藏的折扇大抵是明清两代的作品,所谓“古扇”,我想是不会早于明初的。石呆子的扇子收藏可能会经历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反复鉴赏取舍,方能收集数百把精品,并视之为性命,一旦为贾赦觊觎,竟致家破人亡。

一柄折扇以一书一画为宜。此扇为清乾嘉时画家铁舟所作水墨没骨梅花扇面,正面为铁舟行草书法。

中国的扇起源很早,古代也称“”,早在扬雄的《方言》中就有记载。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曾提到舜时作“五明扇”,以示广开视听,征求贤才。这都是指一种仪仗所用的扇,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到魏晋时才成为皇帝的专用品。至于拿在手中的扇子,早在周武王时期就和今天所用的扇子差不多了。“”从竹而“扇”从羽,最早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

我们今天看到的折扇究竟起于何时?历来有很大的争议。一般认为折扇是始于宋代,或说是由日本传入,或说是由高丽传入,但折扇在宋代已经出现,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当属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折扇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其扇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从这段文字来看,扇上绘画的风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唐五代之际的青绿金碧山水也大致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画于折扇之上。从日本、高丽传入之说,多因日本、高丽使臣常常以折扇作为向宋元朝臣通谊的“私觌物”,也即见面礼。这种由使臣进贡或馈赠中国君臣的小礼物,从宋代至明代皆有之。苏东坡也曾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元代时有使臣持聚头扇(即折扇),还为当世讥笑,这也说明在宋元时期折扇并没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直到明代永乐中,“朝鲜进折叠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亦谓之撒扇。”因此可以说折扇的普及当在明代初年才开始,而明以前文献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说的是竹扇、羽扇、蕉扇和纨扇之属。

责任编辑 / 黄秀芳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