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昆明的传奇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卜保怡 

标签: 昆明市   读史笔记   历史拾遗   

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它就是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了8个年头。在这段似短却长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与边陲之隅的昆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不但引领了思想、服务了社会,还为云南现代教育和民族文化谱写了传奇的一页。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的“师林”雕塑群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龙美光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着日寇的入侵,大量内地人口迁徙到昆明,使昆明成为战时全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以西南联大为标志的众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到来,更使得我国顶级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成批地聚集。一时之间,滇池之滨,大师云集,英才荟萃,成为昆明历史上一道亘古未见的奇观。

“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牧圉?”西南联大在昆明度过的8年战争岁月里,教师队伍常年保持在350人左右。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既有国学大师陈寅恪、哲学家汤用彤、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潘光旦、物理学家吴有训、叶企孙这些久负盛名的学者,又有吴大猷、费孝通、华罗庚这样一批在战火中回到祖国的年轻才俊。在西南联大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工作着中国最负盛名的老师。昆明,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文化的守望者而孕育着希望。

“民主堡垒”在昆明形成

1938年的秋天,伴随着日本飞机在昆明投下第一颗炸弹,昆明从此不再宁静。刚刚落脚昆明的联大师生在炮火的洗礼中,拉开了战时生活的篇章。

联大迁校之初,办学条件极其简陋,阅览室座位拥挤、宿舍光线太暗,导致学生无法看书。这时,昆明街头出现了不少由市民为师生们准备的茶馆,这里成了他们温习功课的好地方。不少人的论文和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着名小说家汪曾祺最初的一些小说就是在这里写的。他后来自认“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小说家’。”深有体会的李政道博士也曾经盛赞:“昆明茶馆的民风体现出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帮助”。

责任编辑 / 刘霞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