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样”的精彩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1期 作者: 项坤鹏 

标签: 历史拾遗   

来样加工、私家定制,这种生产方式不仅盛行于当下,三、四百年前的中国,窑厂的瓷器工匠们已经从海外订单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不识洋文、不懂西方文化,中国工匠和瓷器商们又如何满足外国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呢?
给瓷器镶金带银
是瓷器金贵还是黄金金贵?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会颠覆很多人的想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外销瓷展上,有不少像图中这件法式座架执壶一样添加了金银配饰的瓷器。14-18世纪,黄金储量并不宽裕的欧洲人,竟舍得为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瓷镶金带银。

被“乔装打扮”的中国瓷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上,我看到了一件有趣的啤酒杯。腹部的釉下青花人物牵马图和装饰着女性雕像的鎏金手柄,使它骨子里透出中西合璧的韵味。如果撇开器表的鎏金装饰,这应该是一件传统的景德镇产青花瓷盖罐。在中国,这种罐子大多被用来放置茶叶。但当它坐上了销往异国他乡的货船,它的身份就陡然发生了变化。英国人在盖罐颈部加装一道金箍,在罐盖下端装上金扣,新添加的把手被设计成一位身材曼妙的少女形状。于是,它从茶叶罐摇身一变,成了一件地地道道的大啤酒杯。人们还在它原来的器底下“贴心”地添上一件呈喇叭状向外卷曲的金底,如此一来,当装满啤酒时,这件样貌独特的杯子就可以立得更稳。

西方对中国瓷器的改造由来已久,最早或可追溯到 1336年。这一年,一个由中国官方派出的访问团,带着元顺帝写给罗马天主教教皇本笃十二世的书信,从元大都出发,启程前往法国。中途过境匈牙利时,把一件玉壶春瓶当做国礼送给了匈牙利国王。国王虽然表现的很欢喜,其实私底下对这种传统的东方器型并不怎么感兴趣,不过,考虑到它价值不菲,如果搁置不用,又实在是暴殄天物,于是,他就命令工匠在瓶身加装(银)流、柄、托和盖,改造成用来装酒的执壶。这一改,看起来似乎顺眼多了。不久,国王路易一世(1342-1382年在位)又把它赠送给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三世(1381-1386年在位),此后,这件“执壶”在欧洲王室、贵族的外交、联姻活动中不断易主。它今天的落脚地是爱尔兰国家博物馆。

这也是有档案记载的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中国的瓷器出口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不过直到中世纪时才进入欧洲,而且数量极少,基本上通过西亚和北非的商人间接传入。欧洲人获取它们的途径是偶然并且被动的,无法在瓷器生产前对器形和纹饰提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再加上东西方文化差异悬殊,他们并不知道或者无需使用它本来的用途。为达到想要的效果,就只能在得到瓷器后,再对其进行改装。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