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壶,也是养心
标签: 文化遗产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宋双才在玩壶圈里颇有名气,提及其论坛网名“北京老壶”几乎无人不知。从2003年玩壶并研究紫砂至今,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睡觉成天都泡在壶里,我们去拜访他时,只见他收藏的五百余把壶几乎占据了他家的每一个角落。仔细品赏它们,确实与商店里出售的紫砂壶有不一样的味道。我想起业内人说的话:壶养得好,能涵香纳味,外观圆润深厚如古玉、光亮典雅如古镜,有着婴儿肌肤般细腻的手感。明代周高起着述的《阳羡名壶系》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养壶真能达到如此佳境?我有点怀疑。
“你可以试试。不过,养壶至极致的‘闇然之光’,应该是国人‘玉情结’的一种体现。”宋双才说,“但养壶和养玉又有区别,玉本身的价值很高,并不会因为把玩而增值,紫砂壶则不然。因此养壶更像盘玩核桃,盘玩过程中使其发生类玉的肌理变化,提高了它的价值,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制壶世家出身的高振宇对养壶和包浆有深入研究。周日上午,我们驱车前往他位于通州的家请教,他说:“在制壶工艺流程中有一道环节叫‘拍身筒’,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将泥拍得更为紧实,而且会在壶的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膜’,这个过程有点像河边踩泥,经过不断地踩踏,细泥会浮于表面,粗泥会深入里层。因此壶表面形成的这层特殊的膜,即通过拍打壶身后浮于表面的细微颗粒,使入窑之前的壶表面看起来像镜面一样光滑。入窑烧制后,高温又会使壶身的颗粒重新排列,原来细微的颗粒会部分凸起。如果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刚烧成的壶,就能看到尖尖的、凸起的颗粒,即芒刺,这也是刚烧成的紫砂壶肌理粗杂且黯然无光的原因。但是,经过茶水的泡养和爱壶人的抚摸,却会有质的改变。泡水与抚摸的作用,一方面是补充高温烧制时损失的水分,另一方面也是 ‘打磨’芒刺的一个物理过程,再加上有色茶汤的滋润,其色泽逐渐加深、表面逐渐润泽光亮就不足为怪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