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杏林亦相通
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授方式,基本上是师徒传承、家族因袭,甚至自学成才,并无专业的教育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学科的独立性大相径庭。这使得中国文人与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关系,治世与医人相交相融。比如宋代王安石,王安石爱读医书,尝说自己“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 。他还有两付方子流传后世,其中之一是《苏沈良方》所载的偏头痛方:
用生萝菔(白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之患皆可一注而愈。
其实就术业而言,医卜星相向为旧时代士林所轻视,专门从事医生职业在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但这却不妨碍文人对中医药的关注与兴致。
“医者意也”,这是东汉太医丞郭玉对答和帝时提出的理论,其本意是指医生诊治病人时的注意力,但是这一句话却为中国的传统医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后世将其曲解为“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传统医学的这种神秘性,使得中国儒释道各家对医学有了各种各样诠释的可能,为此不免遭到质疑。梁启超是位不大相信中医的人,以至1929年病重时拒绝中医治疗,坚持在协和医院手术,正是出自对这种神秘性的恐惧,他认为“医者意也”是“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虽然如此,中国的传统医学毕竟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对于医学理论和医术也并不排斥。他们将钻研医学药理作为其闲适生活的组成部分,且视同书画、音乐一样,用以修养身心,而对于烹煎药物,也有着一种像喝茶饮酒那样的偏好。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