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阴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10期
标签: 历史拾遗

在采集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初卷轴画《伏羲女娲图》上,可以感知到古人关于阴阳交合、万物化生的思想。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推荐专家
董 琨·傅永和·黄锡全·姜鹏飞·孔德铭·李 娟·李玲璞·林小安·刘志基·刘宗汉·刘永利·潘守永·宋文京·Xavier Garnier(法)·筱原典生(日)·向光忠·徐旺生·王迅·曾雄生·赵志峰
推荐理由
刘志基(华东师范大学文字学教授)
“天”似乎总与人的脑袋发生瓜葛,古文字“天”正是突出人的头部形象,而在古文字文献中,“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说文解字》把“天”解释为“颠也”。直到今天,“天灵盖”一词仍指人的脑壳。在甲骨文里绝大部分的“天”字已不用来表示头,而是用来表示天空。这种字义的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推荐专家
董 琨·傅永和·姜鹏飞·孔德铭·李 娟·李玲璞·林小安·刘永利·刘宗汉·彭裕商·孙玉溱·王宇信·向光忠·俞祺德·赵志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