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为政之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10期 作者: 王二黑 

标签: 历史拾遗   

推荐专家

林小安·刘志基

推荐理由

刘志基(华东师范大学文字学教授)

古文字“令”,上面是一个口,下面为一个跪坐之人,表示对下属发号施令。故本义为命令,发布命令要同话语,即言辞发生关系,所以“令”又可以表“言辞”,即所谓“辞令”。“令”还可以表“美善”,如“令德”表示美好的品德。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积淀。

命令一种

公元前258年,秦国进兵赵国的都城邯郸。当时赵国的长平军刚刚为秦所破,已无力自保,遂向有姻亲关系的魏国求救,但是魏王因畏惧秦国而不愿出兵。魏国公子信陵君意识到唇亡而齿寒的道理,执意救赵。他请求曾受过自己恩惠的魏王宠妃盗出兵符。窃符成功之后,信陵君到达魏军驻扎的邺地,向当时执掌军队的晋鄙发布假命令,晋鄙验明符是真的,但是仍对其命令有所怀疑,不愿听令。于是信陵君的手下朱亥不得已只好将晋鄙杀死,让命令得以实行。信陵君遂率大军迎救赵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

责任编辑 / 邱晓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