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建造了人民大会堂

人多就是力量大
1959年国庆前夕,作家冰心在参观了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后,写下这样的句子:“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关于水滴与大海、螺丝钉与社会主义大厦的辨证思考,常常出现在刚刚翻身解放、空前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的心目中。也正是这样为了集体舍弃个人的精神,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1958年,北京中轴线迎来了自1405年明永乐帝朱棣营建紫禁城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建筑活动。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大会堂的设计者、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张说道,“中国的‘大跃进’之风已经鼓动起来,而中苏关系却趋于恶化。赫鲁晓夫在自夸其‘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同时,大肆攻击中国的大跃进搞糟了,‘穷得没有裤子穿’。因此当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时,提出要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搞几个经典工程,向世界证实中国的新面貌。‘十大建筑’的兴建就这样提出了,并被放置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要造大建筑”这个方向是定了,但是具体建筑什么内容呢?各部委提出了十多项建议,包括“国家歌剧院”、“国家音乐厅”、“外交部大楼”等。经过反复筛选研究,最后确定了能代表全国工农兵、华侨、文化的十大建筑。其中,工人体育场代表“工”,农业展览馆代表“农”,军事博物馆代表“兵”,华侨宾馆代表“华侨”,民族文化宫代表“民族”,美术馆代表“文化”,科技馆代表“科技”,而人民大会堂,当然就代表所有人民群众了—对于往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设计师董光器依然记忆犹新。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