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满口湘音、身穿粗呢制服的毛泽东从紫禁城经过,他凝视着红墙金瓦的金銮殿,对周恩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后,我们也要建一座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
10年后,毛泽东的愿望得以实现。1959年9月2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前夕,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并交付使用。周恩来总理建议,会议厅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字来命名。而在这之前,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已传向全国各地:中央布置各省选送代表各地最高水平的地方工艺品进京,以陈列会堂各大厅。这个任务被层层传达到了各地那些深藏在民间的工艺师身上。于是,为着这一既是任务,又是荣誉的差事,艺人们开始了精心的准备和辛勤的创作。
铁打的“迎客松”
在人民大会堂招待厅的门外,屹立着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画中的迎客松枝干弯曲,酷似张开手臂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它是由 200 公斤熟铁,用最原始、最耗时、最耗工的锻钢技术锻造而成的。这幅《迎客松》上面那成千上万个松针都是用铁锤一根根敲出来又逐个锻接在一起的。这件被珍藏在人民大会堂里近50年的无价之宝究竟是什么人创作的?它又是怎么打制出来的呢?铁画的落款上没有工匠的名字,只留下了“芜湖铁画”4个字。
在芜湖有这么一句话:“铁到芜湖自成钢。”在历史上,芜湖的钢铁锻造业非常有名,这里曾经是江南一带钢铁铸造、生产的集散地。芜湖铁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清康熙年间,芜湖有个铁匠叫汤鹏,他生活贫寒,靠打铁为生。汤鹏与大画家肖云从为邻,他常赴肖处偷学绘画技巧,后被发现遭到斥退。汤鹏乃立志以铁为墨,以锤为笔创制出铁画。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中对此有记载:“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汤鹏是从国画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的。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