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清末法律改革第一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姜涛 

标签: 历史拾遗   古迹探秘   

中国古代刑律中酷刑充斥,且以封建礼教为立法思想,轻视法理。清末,列强就以“中国法律野蛮、落后”为借口,无视中国主权实行“领事裁判权”。那么,是谁将中国法律推向近代化?我们来掀开清末的历史……
人命关天。因此清廷实行死刑监候案件由中央行政要员秋审制度,但这种制度存在诸多弊病。图为清末 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对秋审制度提出修改建议的手稿。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余荣培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由于曾被搬上银幕而广为人知:余杭知县刘锡彤挟私报复,污指余杭举人杨乃武授意葛毕氏(小白菜)谋害其夫葛品连一案,经余杭县、杭州府、浙江省层层审理,二人屡次屈打成招又屡次翻供。由于地方办案人员官官相护,欺罔朝廷,遂激起杭州士人联名上告,希望由刑部重审。但是刑部以不过问地方案件为借口,不愿接管这个烫手案件,直到一份《钦差查办事件》的奏折被呈递到两宫皇太后手上,慈禧太后见此案疑点重重,下谕“将此案交刑部彻底根究,提京审问”,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才终于真相大白。那么,这一份起到重要作用的奏折是谁写的呢?乃是时为刑部候补郎中、后被称为“中国近代法律改革第一人”的沈家本。

认识沈家本

书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奏折,只是沈家本早年在刑部仔细研读案宗之作。后来他外放地方官员,直接审理了一系列案件,才真正展示了他的不凡。

1901年,沈家本住进了这座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金井胡同的宅院,并在这座院落中建了一座二层小楼“枕碧楼”,沈家本晚年对于中国法律做出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大量着述就是完成于此处。只可惜,今天住在院子里的居民很少有人关心这位曾改变了中国法律制度的“大人物”了。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余荣培

光绪二十年(1894),天津府接受了这样一桩案子:刘明和王氏夫妇二人一直在天津寄住,两年前因王氏生病,二人认识了在天津行医的郑国锦,此后不久,刘明便不明不白地死亡。于是人们纷纷推测:此案乃王氏与郑国锦有奸情,二人合谋害死了刘明。但官府一再查疑,却始终无法找出漏洞。两年过去了,刘明尸体已腐烂,更难取证。此时,由刑部外放至天津担任知府的沈家本接审了此案。

刘明死后,尸棺被运至其原籍静海县埋葬。沈家本接案后即率同天津静海县知县等官员亲赴静海杨官店村刘明的老家,准备开棺验尸,同去的还有沈家本特意请来的一位“客人”——京师有经验的仵作,相当于现在的法医。沈家本令法医将骨殖逐一检出,用温水刷洗净尽,勘验发现,刘明的骨殖,仰面顶心骨骨缝浮出,且牙根及头顶骨呈红赤色,法医鉴定死者为“虚怯处受伤身死”。原来,刘明发现妻子与郑国锦有奸情后生气得病,称病愈后全家回籍,遂使郑国锦与王氏起意欲将刘明谋害。光绪十八年(1892)三月十七日四更时,郑国锦料知刘明病后无力,遂强压刘明身体,在刘明脐上一寸处严禁用针的水分穴连扎三针,终致刘明殒命。当时,刘明的挣扎声曾惊醒刘子刘黑儿。如此,物证、人证俱在,郑国锦与王氏认罪伏法,案子水落石出。

责任编辑 / 康晶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