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鬃人:铜盘上演京戏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喻盈 

标签: 北京   文化遗产   

鬃人是北京独有的特色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巴掌大小的鬃人造型华丽、惟妙惟肖,穿戴扮相以及脸谱、把子,都完全和京剧舞台上的演出一样。通过有节奏的敲击,一个个鬃人仿佛真的“活”了,在小小的铜盘上,上演着一幕幕传统的精彩好戏。
鬃人是北京独有的特色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巴掌大小的鬃人造型华丽、惟妙惟肖,穿戴扮相以及脸谱、把子,都完全和京剧舞台上的演出一样。通过有节奏的敲击,一个个鬃人仿佛真的“活”了,在小小的铜盘上,上演着一幕幕传统的精彩好戏。

生于1909年的着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在《北京话旧》里,把鬃人摊子比作自己年轻时逛庙会必闯的“四大关”之一,足见他对鬃人的着迷。“用干净的蓝布遮盖的摊子上面,立排着几个玻璃匣子。匣内用小木条截为窄阁,每个阁内,摆着两个或三个穿着戏装的剧中人物形象,组成各种戏出,文武昆乱,应有尽有,小木条上,贴着戏名。这种戏装人,是用胶泥做人头,纸浆做身胎,再用各色绢纸,扎扮戏装。但是每个剧中人,都没有脚,靠、褶、蟒、帔以下,整整齐齐地粘牢一圈猪鬃,名为‘鬃人儿’。把这种鬃人儿放在铜茶盘内,以棍击盘,利用铜盘的颤力,使盘内的鬃人儿团团乱转。鬃人儿的两只胳膊,又是用铁丝贯穿,可以上下左右的挥动,想象地看着,仿佛是舞台上的‘活人大戏’。这种工艺品,老北京人习惯地叫做‘铜茶盘子小戏出’……”

尉迟恭
单雄信
穆桂英
张飞
从上到下依次为早期鬃人、传统鬃人和白氏鬃人。早期鬃人的服装系用纸剪成,所绘花纹简单而粗犷;流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统鬃人,其胳膊造型很像皮影;白氏鬃人服装造型都更加细腻,尤其是增加了腿部的动作,使鬃人的把式更加传神。

翁先生记叙的,是1939年左右的事。那时候北京最着名的鬃人制作艺人是王春佩、王汉卿父子。他们家常年在隆福寺庙会设摊卖艺,独家制作经营,有“鬃人王”的称号。七十年后,我在北京后海东官房胡同见到了京城唯一鬃人传承者——70岁的白大成。他说:“鬃人真的快变成‘遗产’了。现在最大的缺憾就是大家都不懂它。”

熟土难离:百年前的选择

让我们先回溯一下历史。有一种说法是,鬃人的首创者就是王春佩。清末,热衷京剧、爱票戏的王春佩,制作出了这种与京剧文化紧密相关、又吸收皮影特点的“玩意儿”,风靡市场。但白大成接触过一些90岁以上的老手艺人,他们认为王记鬃人也是综合了前辈很多艺人的成果。当时不止王家做鬃人,但将鬃人带到市场上销售的,可能只有王家,于是就名声在外了。另外据说最早做鬃人的是一位姓海的满族人,但已无从考证。

事实上,老北京很多民间手工艺的创造,都跟满族人有关。“清朝时,八旗子弟每月有钱粮领,生活很悠闲。平常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听戏、玩儿——单弦、大鼓、曲艺都是由这些八旗子弟最早开始弄起来的——他们闲暇无事就变换花样做些玩意儿解闷儿。民国以后,皇粮断了,他们没有生活来源了,就得想辙。以前画脸谱,是送给人家玩儿,现在呢就在庙会、古玩手工艺铺子,拿这玩意儿换俩钱儿,解决吃饭问题。随着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经过几代就形成一个手工艺品种。”白大成说。

责任编辑 / 薛立若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