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两不全”
在中国古代的普世价值观里,“忠”、“孝”二字绝对占据了主流。作为意识形态里的崇高标准,许多人将其作为毕生追求。多少农家子弟保家卫国、慷慨赴难,就是为了一个“忠”字;多少柔弱女子一辈子辛劳操持、任劳任怨,就是为了一个“孝”字。
康熙皇帝曾赐给他的老师高士奇一块“忠孝节义”匾,后来又赐他一联“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样的评价不知羡煞了多少旁人,后人也认为这是康熙给予高士奇的最高荣誉。皇帝的老师尚且如此,对普通人来说更是自不待言,如果能得到朝廷的旌表或追认,那简直是九族之幸,其所获得的声誉绝不亚于今天的“道德楷模”。
尽忠,就是为朝廷效力,不能有反叛之心;尽孝,就是赡养父母,更要紧的是别干坏事连累家族。从皇帝到地方官员,莫不高举“忠”、“孝”两面大旗,以维护皇权稳固和社会安定。那么,他们自己在这两方面又做得怎么样呢?
“忠”是个传说
忠,效忠王朝和皇上,看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自从曹魏政权建立以后,各个朝廷对“忠”的宣传就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频率并不高。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