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鬼话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10期 作者: 潘晶 

标签: 历史拾遗   

推荐专家

董琨·傅永和·李明

推荐理由

李明(青岛政协文史专家)

甲骨文里的“鬼”字,是人型上面有个可怖的面具,表现出古人畏鬼的心理。实际上,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不是被吓死害死,就是面临一场血腥恶斗。倘若类似故事发生在中国,结局可就难料得多。

责任编辑 / 范亚昆  图片编辑 / 张博开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