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家族理想的丝线:
读宋人《纺车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11期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读画笔记   

1317年7月,元代着名文人赵孟用五十两白银从大都城一位古董商人手中买得一幅古画,在当时,这个价格不是小数,相当于当朝宰相接近两个月的薪水,可以买到二千斤白盐。被明代人定名为《纺车图》的这幅小横卷(纵高26.1厘米,横长69.2厘米)有幸流传至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可惜赵孟的两段题跋已经不再存在于画后。与赵孟题跋的命运相似,这幅画的具体创作环境也已经遗失,研究者大都将此画作为宋代纺织场景的真实再现,视之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插图以及“男耕女织”的最好诠释。

第一眼看去,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一张纪实的古画,甚至连多数专家都持有这一观点: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劳动场景的真实再现。果真如此吗?这张传为北宋前朝宫廷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纵高26.1厘米,横长69.2厘米),所要表达的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被画家赋予了更深的含意。供图/文物出版社

赵孟的眼光

作为《纺车图》最早的收藏者之一,赵孟不但为此画判定了作者—北宋前期的宫廷画家王居正—还为此画写了一首长诗:

春风杨柳色,丽日何清明。田家作苦余,轧轧缲车鸣。母子勤纺绩,不羡罗绮荣。童稚嬉自乐,小龙恬不惊。缅思全盛日,万物遂所生。

诗中对画面景象的描绘十分贴切。诗人把画的时间判断为杨柳依依的春天,地点为农家小院,主角是一对乡村母女。不过,在解读绘画时,赵孟犯了一个罕见的错误。他认为画中母女所操纵的是“缲车”。缲车,也即缫丝车,为丝绸工业中最基本的一道工序所用:将蚕茧泡在热水中,然后将蚕丝抽出,制成生丝,以作为制作丝绸的基本原料。可是画中的景象,绝不是缫丝车,而是纺车。旧王孙赵孟可能从未到丝绸车间去看过,不知道缫车与纺车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在诗中并不关心画面具体的纺织工序,而更多是把画中所描绘的淳朴的乡间景象,看做北宋强盛国力的象征,也即所谓“缅思全盛日”。这显然是模仿自杜甫着名的“忆昔开元全盛日”一句。作为赵宋皇族,赵孟由王居正《纺车图》想到旧日北宋王朝男耕女织、天下太平的盛世之景,在元代初年的语境中,不能不说具有些许政治含义。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