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文化味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4期 作者: 陈泳超 

标签: 文化遗产   

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这样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它将人们对生与死永恒的怅惘,倾注于清明节所特有的习俗—扫墓中。

在中国,一般说来,每一个岁时节日都有一个突出的习俗主题,清明节的主题是怀念死去的祖先。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结构,向来注重其内部秩序的稳定,而这内部秩序的走向,便是卑微者对于尊贵者、小辈对于长辈的不容僭越。当然,儿孙对于祖先的尊崇也不光是制度的外力强制,其中又包含着养育之恩的煦煦温情。这样的温情内化于心,再外射到更广泛的人际交往之中,便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的理想精神,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所以,祭祀祖先具有充分的象征意义,在民众中也有广泛的习俗实践。其实,年节岁时中的除夕、人节、中元等都带有浓厚的祭祖意味,只是这些活动一般只在家庭内部或宗庙祠堂中进行,只有清明节才出门祭扫祖墓。而祖宗的墓地,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一般要建造于郊外,最好是背山临水形势开阔的一方区域,这样,祖先的灵魂才能获得长期的宁静。不过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因为路途相对较远,儿孙辈不可能经常去料理,祖宗的坟墓就难免芜没毁圮,儿孙辈如何心安?所以每年到清明这一天,全家远来墓园,除跪拜烧纸以示祭奠外,顺便再洒扫修葺。在中国人心目中,死者与生者有着大致相仿的生活情状,必须遵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至于祖坟远离有千里之遥,不能年年祭扫,儿孙们也总会觉得负疚,非找个机缘归祭不可,这是一种内在情感与责任的自然涌动。

这幅古代画家(佚名)绘的清明扫墓图,生动地表现了古代上坟祭祀祖先的情形。

可是,正像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有着悠久而多变的历史。它原本并不承担扫墓之类的民俗,“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古人将一年大致均匀地分设了24个节气,以之表明一年中天气与物候的变化阶段。清明是从立春开始的第五个节气,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它的本意是指春天已冉冉展开,万物洁净清嘉而生机发抒。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含义。清明含义的转变,与在其前面的两个特殊前日有关,一是上巳节,一是寒食节。

责任编辑 / 杨飞龙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