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坛家乡味
标签: 文化遗产

把绿绿的小青菜,搭成排、串成串,被阳光揉皱了,才能进缸、进坛腌成美味。过去,每值入冬时节,这晾晒的情景便成为风景,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自自然然让人想到母亲和外婆,传统的生活习惯,也是我们对故乡的“情结”。
我为我的味蕾感到骄傲,我比朋友们,更善于分辨和记住味道,这尤其为我的旅行增加了乐趣。美食一度曾是我区分地理空间的核心方式,而有一样食物我认为最能标明各地的千差万别,那就是“小”腌菜。
谓之“小”腌菜,可以表达一种亲昵,它不是山珍,也不是海味,有时身份只是小饭馆送上的开胃菜,甚至上不了菜牌。但是,它就那么酸香爽脆地一出现,你便不会觉得吃油腻了太腻,吃清淡的又没味道。
腌菜之“小”,还因为它有许多“小”名:前几年梭边鱼这道菜流行全国,很多人还以为“梭边”是一类鱼的名字,或者一个地名,其实这个“梭边”是指四川的腌菜——老泡菜;从中国的东北向西,再沿着长城一线,直到新疆,有一条极宽广的“酸菜带”,而且云贵、鄂湘川这些地方也食酸菜,用白菜和包菜等制作的酸菜,也是腌菜里的一个家族;我到过山西的宁武,曾懵懂地点过一道“曝玉钵”,上桌以后,才知是清口凉菜,由当地产的苤蓝曝晒而得名,它也经过腌制,听说方法是去皮以后挖成空心,灌入酱油、盐和多种作料配制的腌汤,然后直接曝露在阳光下,等外观变为黑红即成;还有许多腌菜,未必求之于店肆,要到当地人家里才能尝到,从妈妈们的坛子中即取即食,更加无名。

东北的酸菜是独有的,微黄透亮,酸香十足。可与东北的雪相提并论,都那么清爽彻骨。过去到东北人家做客,总能看见两三口豪气的大缸。腌酸菜时,把白菜一圈圈、一层层码进去,直到小山一样才停下来,压好石头加好水,可以久存不坏。
腌菜名虽鄙陋,多姿的美味却十分诱人。这让我想起邻居韩国,近几十年,韩国一直在炒作所谓的泡菜文化,极度夸张的是,有人说西方人有四种味觉——酸、甜、咸、辣,而中国人有五种味觉,多了一个苦,所以中国人的食物是“五味调和”,而韩国人可以感觉到第六种味道,且没有一个专门的字和这种味道对应,它是韩国泡菜发酵时的味道——氨基酸的味道,这是“韩国人的味道”。
责任编辑 / 刘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