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鲜』之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2期 作者: 王渤海 纪惠

鲜,是大海的极味
在鱼露的世界里,鱼是主角。四面八方的渔家汉子,寻着渔汛去赶海,将五色斑斓的海鱼收入网中,其中经济价值不高的杂鱼小虾,便拿去做鱼露,靠海吃海的渔民,总会珍惜大海给予他们的任何一点恩泽。
在鱼露的世界里,鱼是主角。四面八方的渔家汉子,寻着渔汛去赶海,将五色斑斓的海鱼收入网中,其中经济价值不高的杂鱼小虾,便拿去做鱼露,靠海吃海的渔民,总会珍惜大海给予他们的任何一点恩泽。
“味鲜”之争
事件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东京的池袋,名店比肩,食肆林立。在当地一家越南餐馆里,两位越南籍农学博士召集了日本食品业界的知名专家,准备为一样不起眼的调味料出头。
他们舍弃了以鲜美着称、口味多样化的日式酱油,而只用越南鱼露烹调菜品,然后交给与会者品味评鲜。北里大学水产学部的太田静行教授,一向对鱼露不感兴趣,但美味当前,他完全改变了看法:“过去闻鱼露的味道不习惯,想不到用于烹调,食材的美味不但不被遮盖,且更突出,这一点比酱油更有优势啊。”另一位学者斋藤则诗意地将鱼露之味称为妙不可言的“隐味”,同席的其他美食家也纷纷附和。
这个故事是家在福州的一位八旬老人萧凤岐所讲,他本人也是一位食品学工程师——研究“味”的专家。他解释了那场“鱼露与日本酱油之争”的背景:日本人喜食生鲜,也喜煮食,这都使得他们对好的调味品求之若渴,甚至出现过一个化学调味料万能的时代——上世纪60年代。但是,出于健康考量,到七八十年代开拓出所谓的天然系复合调味料后,化学调味料被降为调味配料。此后随着全世界流行“美食国际化”,各国的“民族之味”展开交流,日本人视野里又出现了许多纯粹、本味的调味品,被称为“成熟的天然系”,越南鱼露在那时开始抢滩日本。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