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
末代武士的荣誉
呼伦贝尔的千年蒙古弓
1986年,内蒙古东部陈巴尔虎旗的西乌珠尔台地附近,发现了一处墓地。棺木是用一截一米五的粗树干开槽而成,墓主人双腿蜷缩,躺在里面。这种睡姿,是典型的东胡葬俗。起初,学者认定属于辽代契丹遗存。但是,一件随葬品引发了争议:墓主人身体右侧放置一件弓囊,弓囊由一整块牛皮折叠缝制而成,上部有开口,内有一张弓。弓保存完整,两端还附有骨质弓弭(用来挂弦),弓身为桦木。弓囊下有桦树皮箭囊一个,内有箭12枚,均为桦木杆铁箭镞,箭镞均带有鸣镝痕迹。

西乌珠尔台地北距额尔古纳河约35公里,南距海拉尔河约0.5公里,正处于蒙古崛起之地的呼伦贝尔草原。日本考古学家内田宏美在《蒙古传统弓的制作》一文中指出,墓主人不是契丹人,而是年代更为久远的蒙古族祖先——蒙兀室韦。理由之一是当代蒙古族所用的弓与西乌珠台地的出土弓极为相似,从中亦可以看出传统的制作技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学者对棺木进行碳14测定,证明了日本同行的推测,将西乌珠尔墓地确定为公元8世纪左右的室韦遗存。
其实,从亘古走来的蒙古制弓技艺,早已奔出呼伦贝尔大草原,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份子,并南下中原,拱卫京畿,续写着马背民族弯弓骑射的传奇。
在北京通州一个安静的小村子里,我寻访到中国弓传统技艺的唯一传人——杨福喜。杨福喜的店铺叫“聚元号”,“聚元号”曾经是服务于清代宫廷的御用作坊。在“聚元号”的展室里,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触摸纯古法制作的中国弓:传统角弓、诸葛连弩、床弩,挺拔的雕翎箭,还有光滑的鹿角扳指它们身上散发出强烈的传统韵味,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几个小时的长谈,像进行一次弓箭历史的穿越。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